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69019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名师教案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12 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忽必烈改制案例说明忽必烈改制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一部分内容特别适合利用文献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设问启发, 激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是本课教学目标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时,对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结论,可以采取层层设问,不断引发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进行独立思考、伙伴间的相互补充,推断出“忽必烈改制”的原因,理解“忽必烈改制” ,突破难点,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提升阅读分析归纳能力。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指出: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

2、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教师选择利用课本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具有阶梯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分析材料, 解决问题,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课件展

3、示“元朝疆域图”后提问: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 忽必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和治理中原汉民族占主体的辽阔疆域呢?导入忽必烈改制。案例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忽必烈改制部分的内容并思考:为什么忽必烈即位之后就开始大力推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改制为什么“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忽必烈改制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材料, 指导学生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解决问题。1名校名 推荐教师出示补充资料:材料一:(鞑靼)凡破九十余郡,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邱(古同“丘”)墟矣。

4、(南宋)李心传撰:鞑靼款塞,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六)乙集卷十九边防二, 59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材料二:自太祖西征之后,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中使别迭等佥言: “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是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元)宋子贞: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李修生主编: 全元文( 1)卷八, 17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材料三:(忽必烈主管漠南后,悉心整治,奖励农耕)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明)宋濂、王袆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张文谦列传第四十四 (第 4 册),369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引导学生阅读三则材料,归纳“忽必烈改制” 的缘由。 通过第一则材料中的

5、“残灭”“杀戮几尽”“屋庐焚毁”关键词归纳出:蒙古骑兵进攻中原及其对中原的破坏。通过第二则材料中的“尽去之” “以为牧地”几个词语,归纳出:蒙古骑兵进攻中原后将耕地强占变为牧地。通过第三则材料中忽必烈“奖励农耕”“不期月,户增十倍”关键词归纳出:忽必烈主管漠南后,亲身体验到中原农耕经济的优越性,返牧还耕,取得显著成效。设计意图: 用历史文献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释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对“忽必烈改制”的探索欲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两段内容、农桑辑要序文字材料及农桑辑要影印图,归纳概括出“忽必烈改制”的内容:(1)仿效中

6、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军事;御史台,纠察百官;大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全国共设 11 个行省。)( 2)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 下令把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 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设立 “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 “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 3)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学。其中行省制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名校名 推荐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 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归纳能力。初中阶段

7、的学生日常的课堂学习手中只有一本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用好教材,学好历史。教师出示课后“阅读材料”及译文: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 其他不能实用汉法, 皆乱亡相继, 史册具载, 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撰:鲁斋遗书,见王云五主编:许鲁斋集卷之二奏议(立国规模)8, 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原文大意: 研究以前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完全控制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必须推行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的统治方法,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推行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统治方法的

8、北魏、辽、金统治的时间较长,其他的不能实行原来汉族政权的统治方法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个个都灭亡了, (像这些灭亡的王朝)史书记载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的国家仍然处在北方的荒漠地区,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这种情况,如今在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形势下,不用汉族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就是不合时宜的了。对照原文大意提问:文中的“汉法” 是指什么?忽必烈改制为什么“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教师补充材料: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 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 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

9、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德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反杜林论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 四 暴力论(续完)第 9 卷, 191 页,人民出版社,2009结合原文大意和补充材料,概括出忽必烈改制采用“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进行改革的缘由: 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比草原游牧地区的文明要先进的多,蒙古族统治中原,必须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才能巩固统一,拓展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汉语的能力;同时将古汉语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加深对古汉语的释读和理解,提炼中心,得出结论,突破教学的难点。3名校名 推荐本课目小结师生合作文字性小结,同时

10、解决本目的最后一个问题:忽必烈改制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影响?作用:经济上,繁荣富庶,大都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政治上,行省制度、宣政院等机构的设置,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上,提倡儒学使文化逐渐向中原趋同。影响:元朝的统治措施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奠定了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设计意图: 进行文字性总结,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元的统一与拓展案例说明历史地图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左图右史” “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之一。

11、本课的三目内容都和地理有密切关系,脱离地图很难学好。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 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根据这一要求, 结合本课内容, 教师选择利用课本地图和补充相关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在阅读识别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以及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增强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12、的意识,从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展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社会生活习俗。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优秀的民族曾经孕育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说出成吉思汗。接着,教师出示“成吉思汗像”。教师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认识这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吧。案例主体4名校名 推荐环节一:成吉思汗的崛起首先由教师或者学生补充讲述铁木真的童年及成长经历的经历,然后教师课件展示 “成吉思汗的帝国”地图。通过地图,叙述成吉思汗西征,找出成吉思汗帝国在欧洲的界址,勾画出南宋的边界,让学生在识读地图的过程中,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的史实。使学生将时间和空间对应,从中感知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和蒙古帝国的辽阔,理解“成吉思汗”这一称谓的由来,并由此认识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元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设计意图: 用无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识读地图的过程中形成成吉思汗帝国非常辽阔的空间概念,同时将时间对应,使学生通过成吉思汗建立帝国的过程这一事实,了解成吉思汗的崛起,感知成吉思汗的伟大,并且认识到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为元朝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和敬仰之情。环节二:元的统一教师课件出示“元朝统一示意图”和“元朝疆域图”。教师可先在地图上介绍蒙古灭金、西夏、 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通过误读地图,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