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627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82 大小:67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最新编写-修订版)(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四乐章)的欣赏,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草原小姐妹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四乐章) 。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 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 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

2、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3)请 1-2 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 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 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 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 重要的基本素质。 作为 21 世纪的一带新人, 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

3、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 的人, 应该热爱音乐, 对音乐完全倾倒, 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 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 (一) 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 1972 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 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 “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 其进行刁难和诋毁, 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 “四人帮” 粉碎后, 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 在 1977 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

4、事 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 介绍草原风情、 地方特色等, 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 (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 : 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 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

5、,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 (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 “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9 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 (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 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 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

6、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 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 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 (二) 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 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

7、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 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 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 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 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

8、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 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 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 (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 : 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 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 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 存在任何幻想了

9、,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 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曲名形式要素(比较项目)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音色 基本特征 草原放牧 音乐语言特征 基本特征 第四乐章 音乐语言特征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 10 页“怎样鉴赏音乐” 。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 可分四个方面 : 一是音响感知, 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 二是情感体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 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

10、大的随意性。 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 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 (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 2-3 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 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

11、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 上去高山望平川 、 刨洋芋 、 脚夫调 。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 。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 、 “信天游”最具代表 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 1、 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

12、阅读书上第 19 页 4 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 的方法演唱。 (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 (4)请 1-2 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 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 唱三叹, 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 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 (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

13、是什么哲理? (7)请 1-2 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 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 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 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 : 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 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 (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 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 唱法,地道朴实。 (10)复听歌曲。 2、 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

14、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 (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 (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 先用 “土溜溜的蚂蚱” 作起兴, 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 “刨洋芋” 。 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 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4)复听歌曲并请 2 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 (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 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 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

15、以统一中有变 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 (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 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 19 页第 5 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 ; 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 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 又名拉骆驼 ,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 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 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4)复听歌曲。 (四)问题探

16、究 1、阅读教材第 19 页 1、2 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 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 (1) 一无所有 。 (2) 黄土高坡 (3) 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 20 页第 3 条题目。 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 认为 : 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 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 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三节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 紧密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