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0712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0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2节文言虚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编 专题整合与训练 第二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单元 文言文阅读,肃 贪,【画面描述】 画面上,一个携带钱箱的疑似贪污犯匆匆逃走,一只背上写有“肃贪行动”的警犬正在追赶贪污犯。可是它却被许多人用绳套紧紧拉住,寸步难行,眼睁睁地看着贪污犯从容离去。,【寓意点评】 贪污腐败是社会的大害,但贪污犯往往用金钱拉许 多人下水,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者。不挖掉贪污犯背后的靠 山, 就不会有真正的肃贪行动。,一字点评古诗文 南宋学者李耆卿在文章精义里,用一字评点古人诗文,十分精妙。你能猜出他是怎么评点的吗?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一字,然后考虑为什么要填这个字。 论语气_,孟子气_,庄子气_, 楚辞气_,史记气_

2、,汉书气_, 韩(愈)如_,柳(宗元)如_,欧(阳修)如_, 苏(轼)如_。 答案:“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这是很恰切的评论。谁都知道,孔子在论语中主要是以一位大教育家的面目出现的,书中言论大都言简意赅,富有格言的情味,所以说“气平”。孟子就不同了,他是位雄辩家,言辞锋利,咄咄逼人,所以说“气激”。庄子颇具诗人气质,他的文章富于想象力,往往表现出特殊新奇的情味,所以说“气乐”。,屈原一生饱受迫害,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凄苦沉痛,所以说“气悲”。司马迁具有过人的胆识,所作史记敢于对统治者进行批评和揭露,“气勇”当之无愧。班固的汉书反抗精神远不如史记,有的地方还持

3、有与史记相反的见解,自然就显得“气怯”了。这里评论六部作品,用的是两相比较的手法:“平”与“激”相对,“乐”与“悲”相对,“勇”与“怯”相对。 文章精义还有一条一字评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里用比喻以四种不同的水流,来形容四种不同风格的文章:韩愈文雄健,柳宗元文深邃,欧阳修文明畅,苏轼文豪迈。,点击此处进入 考题精练,整合1 而、何、乎、乃、其、且,一、【而】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不译或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不译或者译为“

4、然后, 于是”),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但) 5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如果) 6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译或者译为“地”) (二)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小贴士 以“而”还“而”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批阅:“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5、。 意思是:应当用而字时却(而)不用而字,不应当用而字时却(而)用了而字,从(而)今以(而)后,算了(已而)算了(已而)。,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什么)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前置。 大王来何操?(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什么)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为什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6、“怎么这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多么),三、【乎】 (一)助词。 1助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吗) 2助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吧) 3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啊) 4助反问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5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不译或者译为“呀”) 6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地) (二)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小贴士 巧改对联 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是“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

7、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成了“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四、【乃】 (一)副词。 1表承接。 良乃入,具告沛公。(就) 2表条件。 臣乃敢上璧。(才) 3表转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4表限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才,仅仅) 5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

8、事物,可译为“他”“她”“它”“他 的”“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他的) 秦王恐其破璧(他) 2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或 “我(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 3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个)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二)语气副词。 1表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商量、命令、期望等语气。 吾其还也。(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应当) 3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9、 (三)连词。 1表选择。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 2表假设。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如果) (四)助词。凑音节,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译),六、【且】 (一)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或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又) 且相如素贱人。(况且) 2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二)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 不出,火且尽。(将要) 2相当于“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整合2 若、所、为、焉、也、以,一、【若】 (一)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

10、“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2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这) (二)连词。 1表假设关系。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假如),2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 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若夫(像那)霪雨霏霏至若(至于)春和景明 (三)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样子),二、【所】 (一)用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 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 物”“所的情况”等。如果“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 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

11、定语的作用。如: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思念的人) 生,亦我所欲也。(想要的东西)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遭遇到的情况)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宿的),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 格式,表示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译) (二)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1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原因) 2表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用来的礼仪)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用来或者靠他来),三、【为】 (一)介词。 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2表对象,可翻译为“给,替”或

12、者“向,对”。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3表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为) 4表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 (二)助词,助疑问语气。 何辞为?(呢) (三)“为”作动词、名词时意义很多,且不属于虚词范畴,兹不赘述.,四、【焉】 (一)助词。 1可以助疑问、感叹等语气,有时也用在句末,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 2“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的样子),(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13、”“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哪里) (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五、【也】 (一)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助判断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不译) 2助陈述语气。 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不译) 3助疑问语气。 为天下笑者,何也?(呢) 4助感叹语气。 苛政猛于虎也!(啊) (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译),六、【以】 (一)介词。 1表工具。 请以剑舞。(用) 2表方式。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3表凭借。 以资政殿学士行。(凭身份) 4表处置。 今以钟磬置水中。(把) 5表原因。 且以一璧之故

14、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6表时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在) 7表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率领),(二)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又) 2.表示承接关系。 遂拔以击荆轲。(不译) 3表示目的关系。 作师说以贻之。(来) 4表示因果关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不译,或者译为“着”),整合3 因、于、与、则、者、之,一、【因】 (一)用作介词。 1表

15、原因。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2表凭借。 变法者因时而化。(根据) 3表对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二)用作连词。 1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于是) 2连接分句表原因。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为),二、【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二)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三)表被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三、【与】 (一)连词。“和”“跟”“同”。 蜩与学鸠笑之。(和) (二)介词,“和”“跟”“同”。 竖子不足与谋。(和) (三)助词。通常写作“欤”。 1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通“欤”,疑问中有推测,吧) 2助感叹语气。 其可怪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