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59249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撩人乡村产业活起来,带动农民富起来 *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7月) 一、农牧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充分挖掘全市农畜林产业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202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9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3万亩;经济作物14万亩;饲草料22万亩,粮经饲比例为90: 3.9 : 6.1。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27.42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存栏16.58万头,羊存栏102.69万只,猪存栏8.15

2、万口,2020年牧业产值37.9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8%。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总资产785906万元,安置职工就业9726人,实现销售收入82 亿元,同比增长7.5,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比例达到70,农民合作社达到1470家,合作社会员14826人,家庭农场达到1263家。 二、措施和成效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业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适度扩大了杂粮等经济作物面积,逐步提升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等种植比重。粮食种植323万亩,经济作物14万亩,饲草料22万亩,粮经饲比例为90 :3.9 : 6.1,更趋合理。继续推行规模养殖发展模式,全年技术

3、服务规模养殖场150余家,实施“种公羊及良种肉牛基础母牛饲养补贴项目”,总投资217万元,补贴种公羊350只,补贴良种肉牛37800头;深入落实2020年粮改饲项目,全部完成青贮种植面积8.9万亩、收储量26.7万吨的任务目标;继续与邮储银行合作发放畜牧业贷款,共向85户农户发放贷款2245万元。 (二)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以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创建为载体,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畜林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1+4乡村振兴规划要求,已完成3个规划初稿(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大兴村具体规划、小东河现代农业园区具体规划),*市2020年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接近尾声,经多方积极协调中科院

4、规划团队将于5月末6月初进驻,对规划完善修改。以路网为轴,以东南、西南和北部乡镇为区片,分区定位,多点布局,围绕全域旅游和全产业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制定完成了*市2020年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2个示范镇、16个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大兴村、满都村改厕试点正在稳步突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 (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生产,做强传统产业与做大特色产业相结合,突出第一车间导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传统产业方面,着力打造以达斡尔民族乡、大河湾镇、成吉思汗镇、中和镇、蘑菇气镇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基地,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

5、70万亩,带动农民人均收入4300元,成为拉动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连续多年出台规模养殖场扶持政策,新建规模化养殖场630个,总数达到1000个,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标准化养殖基地。蒙东肉牛养殖场年交易牲畜8.5万头,年出售商品育肥牛1.6万头,成为自治区最大的肉牛育肥基地、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和国家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机制,成功引进阜丰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玉米、马铃薯、大豆、鲜奶等产业发展壮大,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化经营,促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自建基地,培育自主品牌,有力地拉动了粮、油、乳、

6、肉、家禽、蔬菜、马铃薯、沙果、黑木耳、中草药等产业强势发展。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3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蒙东牲畜交易市场、赛优牧业有限公司、天利原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农牧业产业化规模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2.57亿元。经过产业动态监测,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30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2家,呼伦贝尔市级17家)。 (五)创新农企利益联结。进一步明确建立完善联结机制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选择,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建立了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土地流转型4种类型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

7、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把农户、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联系起来,在规模种植、养殖基础上,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龙翔现代农业联合体、*市森宝食用菌种植联合体等7家联合体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020年1月,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玉米产业联合体、龙翔现代农业联合体等6家联合体被认定为呼伦贝尔市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六)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

8、略,稳步推进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及30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四大农牧林产业园区建设、赛优牧业奶牛养殖场二期建设项目、蒙东肉牛等规模养殖场提质增效、“一园托八场”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实施玉米加工、设施农业、肉羊肉牛养殖、食用菌、林果、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七大产业布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与贫困村、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构造“抱团式”产业发展格局和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制定2020年*市“菜单式”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科学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立足本地优

9、势,突出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盯紧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已建立 “一村一品”村31个。 (七)大力推广特色产业。持续做强做优黑木耳、沙果、榛子、小笨鸡等特色产业,提高结构调整层次和水平,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根据各乡镇实际,突出发展“一村一品”,重点打造大河湾幸福村沙果、南木大兴村甜玉米、成吉思汗繁荣村中草药、河口村蔬菜、达斡尔诺彦托布村黑木耳、柴河小镇旅游、卧牛河靠山村剪纸等“一村一品”典型,不断做大做强全市特色主导产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农户和贫困户增收。在成吉思汗镇繁荣村种植中草药品种展示基地50亩,种植赤芍、苍术、板蓝根、防风、艾蒿、桔梗、蒲公

10、英、白鲜皮等13个品种,通过展示基地收集中草药种植相关数据,为发展中草药产业、打造道地药材提供科学依据,全市中草药种植达3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甜玉米产业稳步发展,在成吉思汗、洼堤、大河湾、卧牛河、南木、高台子等乡镇签订15000亩甜玉米种植协议,吸纳贫困群众300余户,带动种植户增收2100万元。全市食用菌栽培2000万袋(其中黑木耳1500万袋,华菇、平菇、猴头等500万袋),产值超亿元。 (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指导乡镇建立主导产业技术专家组,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项目,开展生产技能培训,推动扶贫产业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增强产业扶贫效果。目前,新型

11、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完成种植专业培训130人,肉羊养殖专业培训90人,肉牛养殖专业培训80人,共计培训300人。网经办已开展一期电商培训,目前已有200余人通过电商培训后,能够独立开展网络销售。由15名技术人员组成了5个专家组,分别对16个乡镇街道进行了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截止4月15日全市共培训26次,660户,2100人;培训技术指导员145人,指导员全部进村入户。 三、下步工作 (一)培育新型主体。鼓励和支持涉农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投身农业创业,支持和引导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形式成为专业大户;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

12、特长的农村专业大户,引导发展成为家庭农牧场。鼓励家庭农牧场联合经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多层次、多形式组建合作社,扩大企业、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牧场)”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培训服务。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业公益机构建设,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信息采集与发布等服务,探索完善“农超对接

13、”、“农企对接”等运营模式,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开拓农畜产品营销渠道。 (三)提升带动能力。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种植和养殖产品的深加工,并延伸到储藏、运销以及服务等领域。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职业学院、呼伦贝尔农研所开展合作,针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等进行技术集成,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为涉农产业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对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规范运作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科学发展。 (四)规范土地流转。引导流转双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定价,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建立和完善各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切实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依法确立土地权属并加强流转合同监督管理。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进行合作生产,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益。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