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565285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46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8编号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小学五年级奥数思维训练全集 第一周 平均数(一)第一周 平均数(一) 专题简析:专题简析: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 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 的数就是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例 1:例 1:有 4 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 42 个, 梨、 橘子、 桃平均每箱 36 个, 苹果和桃平均每箱 37 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分析:分析: :1 箱苹果1 箱梨1 箱橘子=423=136(个) ; :1 箱桃1 箱梨1 箱橘子=363=108(个) :1 箱苹果1 箱桃=372=7

2、4(个) 由、 可知 :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 , 再根据等式, 用和差关系求出 : 1 箱桃有 (7418) 2=28(个) ,1 箱苹果有 2818=46(个) 。 试一试 1:试一试 1: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 丁三人共重 120 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 126 千克, 丙、 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 40 千克。 求四人的平均体重 是多少千克? 例 2:例 2:某 3 个数的平均数是 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 为 4,平均数就变成了 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分析:原来三个数的和是 23=6,后来三个数的和 是 33=9, 9 比 6 多出了 3, 是

3、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 4。 因此,原来的数应该是 43=1。 试一试 2:试一试 2:有五个数,平均数是 9。如果把其中的 一个数改为 1, 那么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为 8。 这个改动 的数原来是多少? 例 3:例 3: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 91.5 分,事后 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 98 分误作 89 分计 算了。经重新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是 91.7 分,五一 班有多少名同学? 分析:分析:98 分比 89 分多 9 分。多算 9 分就能使全班 平均每人的成绩上升 91.791.5=0.2(分) 。9 里面包 含有几个 0.2,五一班就有几名同学。 试一试 3:试一试 3:某班的一

4、次测验,平均成绩是 91.3 分。 复查时发现把张静的 89 分误看作 97 分计算,经重新 计算,该班平均成绩是 91.1 分。全班有多少同学? 专题二 平均数(二)专题二 平均数(二) 专题简析:专题简析: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例 1例 1: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 84 分,这 次要考 100 分, 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 86 分。 问这是 他第几次测验? 分析:分析:每次应多考:8684=2(分) 。100 分比 86 分多 14 分,14 里面有 7 个 2 分,所以,前面已经测 验了 7 次,这是第 8 次测验。 试一试 1:试一试

5、 1:一位同学在期中测验中,除了数学外, 其它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 94 分,如果数学算在内, 平均每门 95 分。 已知他数学得了 100 分, 问这位同学 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例 2:例 2:小亮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 自然五科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政治、数学两科平均 91.5 分,政治、英语两科平均 86 分,语文、英语两 科平均分 84 分,英语比语文多 10 分。小亮的各科成 绩是多少分? 分析:分析:因为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 84 分,即语文 英语=168 分, 而英语比语文多 10 分, 即英语语文=10 分,所以,语文 : (16810)2=79 分,英语是

6、 79 10=89 分。又因为政治、英语两科平均 86 分,所以政 治是 86289=83 分 ; 而政治、 数学两科平均分 91. 5 分,数学:91.5283=100 分;最后根据五科的平 均成绩是 89 分可知, 自然:895(798983100)=94 分。 试一试 2:试一试 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82,甲、 乙两数的平均数是 86,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 77。乙 数是多少?甲、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例 3:例 3:两地相距 360 千米,一艘汽艇顺水行全程需 要 10 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6 千米。 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分析:用

7、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所用的时间就等于往 返两地的平均速度。 顺水速度=36010=36(千米) 是, 顺水速度=汽艇的静水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和, 所以, 静 水速度是 366=30(千米) 。而逆水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所以汽艇的逆水速度是 306=24(千米) 。 逆水行全程时所用时间是 36024=15(小时) ,往返 的平均速度是 3602(1015)=28.8(千米) 。 2 试一试3:试一试3:一艘客轮从甲港驶向乙港, 全程要行165 千米。 已知客轮的静水速度是每小时 30 千米, 水速每 小时 3 千米。现在正好是顺流而行,行全程需要几小 时? 例 4:例 4:幼儿园小班的 20

8、 个小朋友和大班的 30 个小 朋友一起分饼干, 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分 10 块, 大班的 小朋友每人比大、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 2 块。求一 共分掉多少块饼干? 分析:分析:只要知道了大、小班小朋友分得的平均数, 再乘(3020)人就能求出饼干的总块数。因为大班 的小朋友每人比大、小班小朋友的平均数多 2 块,30 个小朋友一共多 230=60(块) , 这 60 块平均分给 20 个小班的小朋友, 每人可得 6020=3(块) 。 因此, 大、 小班小朋友分得平均块数是 103=13(块) 。一共分 掉 13(3020)=650(块) 。 试一试 4:试一试 4:两组同学跳绳,第一组有 25

9、 人,平均 每人跳 80 下;第二组有 20 人,平均每人比两组同学 跳的平均数多 5 下,两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几下? 例 5:例 5:王强从 A 地到 B 地,先骑自行车行完全程的 一半,每小时行 12km。剩下的步行,每小时走 4km。 王强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 km? 分析:分析:求行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全程除以行 全程所用的时间。由于题中没有告诉我们 A 地到 B 地 间的路程,我们可以设全程为 24km(也可以设其他 数) , 这样, 就可以算出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 1212 124=4(小时) ,再用 244 就能得到行全程的平均 速度是每小时 6km。 试一试 5:试一

10、试 5:运动员进行长跑训练,他在前一半路程 中每分钟跑 150 米,后一半路程中每分钟跑 100 米。 求他在整个长跑中的平均速度。 第 3 讲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第 3 讲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专题简析:专题简析: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 的周长=边长4。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的图形的周长,需灵活应用已学知识,掌握转化的思 考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标准的图形,以便计算 它们的周长。 例 1:例 1:有 5 张同样大小的纸如下图(a)重叠着,每 张纸都是边长 6 厘米的正方形,重叠的部分为边长的 一半,求重叠后图形的周长。 分析:分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每个正方形的边

11、长的 一半同时向左、右、上、下平移(如图 b) ,转化成一 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和原来 5 个小正方 形重叠后的图形的周长相等。因此,所求周长是 18 4=72 厘米。 试一试 1:试一试 1:下图由 8 个边长都是 2 厘米的正方形组 成,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例 2例 2: :一块长方形木板,沿着它的长度不同的两条边 各截去 4 厘米,截掉的面积为 192 平方厘米。现在这 块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分析:分析: 把截掉的 192 平方厘米分成 A、B、C 三块(如图) ,其 中AB的面积是192 4 4=176( 平 方 厘 米) 。把 A 和B移到一起 拼成一个宽4 厘米的 长

12、方形,而此长方 形的长就是这块木板剩下部分的周长的一半。 176 4=44(厘米) ,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 442=88(厘 米) 。 试一试 2:试一试 2:有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减少 4 米,宽减 少 2 米, 面积就比原来减少 44 平方米, 且剩下部分正 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例 3 例 3 已知下图中,甲是正方形,乙是长方形,整 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分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 出,整个图形的周长由 六条线段围成,其中三 条横着,三条竖着。三 条横着的线段和是(ab) 2,三条竖着的线段和是 b2。所以, 整个图形的周长是 (ab)2b2,即 2a4b。 试一试 3:试一

13、试 3:有一张长 40 厘米, 宽 30 厘米的硬纸板, 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后准备做一 个长方体纸盒,求被剪后硬纸板的周长。 例 4:例 4:如下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DF=6 厘米,AB=9 厘米,求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 3 分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最 大长方形的宽就是正方形的 边长。因为 BC=EF,CF=DE,所以,ABBC CF=ABFEED=96=15 (厘米) ,这正好是最大长方形 周长的一半。 因此,最大长方形的周长是(96) 2=30(厘米) 。 试一试 5:试一试 5:下面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剪去阴影 部分的面积也相等,求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发生了什么 变化

14、?(单位:厘米) 专题 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专题 4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专题简析 :专题简析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当已知条件比较隐蔽、图形比较复杂、不能简单 地用公式直接求出面积的题目时。要利用“割补” 、 “平移” 、 “旋转”等方法,使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普通 的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问题,从而正确解答。 例 1例 1: 已知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边长多 2 厘米,大正 方形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40 平方厘米。 求大、 小正方 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正 方形的面积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出的 40 平方厘米, 可以分成三部 分,

15、 其中 A 和 B 的面积相等。因 此,用 40 平方厘米减去阴影部 分的面积, 再除以2就能得到长方 形A和B的面积, 再用 A 或 B 的面积除以 2 就是小正 方形的边长。 求到了小正方形的边长,计算大、小正 方形的面积就非常简单了。 试一试 1:试一试 1:有一块长方形草地, 长 20 米, 宽 15 米。 在它的四周向外筑一条宽 2 米的小路, 求小路的面积。 例 2例 2:一个大长方形被两条平行于它的两条边的线 段分成四个较小的长方形,其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如 下图所求,求第四个长方形的面积。 分析:分析:因为 AECE=6,DEEB=35,把两个式子相 乘 AECEDEEB=356

16、,而 CEEB=14, 所以 AEDE=35614=15。 试一试 2试一试 2:下图一个长方形被分成四个小长方形, 其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 24 平方厘米、30 平方 厘米和 32 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 3例 3:把 20 分米长的线段分成两段,并且在每一段 上作一正方形, 已知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差 40 平方分 米,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分析:我们可以把小正方形移至大正方形里面进行 分析。 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差40 平方分米就是图中的 A 和B两部分, 如图。 如果把B移到原来小正方形的上面, 不难看出,A 和 B 正好组成一个长方形,此长方形的 面积是 40 平方分米,长 20 分米,宽是 4020=2(分 米) ,即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差 2 分米。因此, 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 (20+2) 2=11(分米) , 面积是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