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5564422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53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章末测试(九)基因的本质综合(解析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高考一轮高考一轮考点扫描考点扫描 真题剖析真题剖析逐一击破逐一击破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章末测试(九章末测试(九) )基因的本质综合基因的本质综合 一、单选题(本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满分 50 分) 1将 DNA 分子双链用 3H 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 行有丝分裂。某普通培养液中子代细胞处于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标 记情况最可能是 A12 个 b B6 个 a,6 个 b C6 个 b,6

2、 个 c Dbc12 个,但 b 和 c 数目不确定 【答案】D 【解析】将该 DNA 放入 1H 标记的培养液中,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每个 DNA 分子均为杂合链;再经过一次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 1 条染色单体上的 DNA 为杂合链,一个染色 单体上的 DNA 为 1H1H,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最少有 0 条染色体含有3H,最多有 12 条染色体含 有 3H 标记,且 DNA 均为杂合链。经过第三次复制后,不含3H 的染色体复制后,2 条染色单体上均不含 3H;含3H 的染色体(杂合链)复制后,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 DNA 为杂合链,一条染色单体上的 DN

3、A 双链均为 1H。故第三次有丝分裂的中期,一个细胞中某些染色体上的 2 条染色单体均不含3H 标记(具体 数目无法确定) ,还有一部分染色体上的其中一条染色单体含有 3H 标记(具体数目无法确定) 。染色体总 数为 12 条。综上所述,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2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 段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 R 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 S 型细菌是由 R 型细菌

4、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C图乙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 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D 【解析】小鼠产生抗体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甲图中 AB 段对应时间段内 R 型细菌含量 增多,说明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 R 型细菌的抗体,A 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 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 S 型细菌是由 R 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 S 型细菌主要是由 转化形成的 S 型细菌增殖而来的,B 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 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

5、性,C 正确;由于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 32P 标记亲代噬 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 错误。 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给小鼠注射 S 型菌的 DNA,小鼠将患败血症而死亡 BS 型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 C实验中少量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DS 型菌的 DNA 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无关 【答案】B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解析】 A、S 型细菌能使小鼠会患败血症死亡,但单独给小鼠注射 S 型细菌的 DNA,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A 错误; B、S 型肺炎双

6、球菌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能使菌体不易受到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所以 S 型菌的 致病性与其细胞表面的一层多糖类物质有关,B 正确; C、实验中少量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 D、S 型菌的 DNA 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D 错误。 4DNA 熔解温度(Tm)是使 DNA 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同种类 DNA 的 Tm值不同。 下图表示 DNA 分子中 G+C 含量(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 Tm值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DNA 分子的 Tm值与 G+C 含量呈正相关 BTm值相同的 D

7、NA 分子中 G+C 的数量有可能不同 C维持 DNA 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D双链 DNA 分子中 G 与 C 之间的氢键总数比 A 与 T 之间的多 【答案】D 【解析】A 和 B:由图可知 G+C 含量在 70之后随 Tm 的升高而升高,70之前无法确定,A、B 正确; C.维持 DNA 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和碱基对之间的氢键,C 正确; D.DNA 分子中 G 与 C 之间的氢键总数与 A 与 T 之间无法确定,D 错误;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5两种 DNA 分子(和)有相同的碱基对(1000 对),但它的碱基组成不同,含有 4

8、4%的 G+C,含有 66%的 G+C,在 DNA 的和中各有多少 T A340 560 B240 480 C560 340 D480 24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两种 DNA 分子(和)有相同的碱基对(1000 对) ,其中含有 44%的 G+C,根 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 C=G=44%2=22%, A=T=50%-22%=28%,所以 DNA 分子中含有 T 的数目 =1000228%=560 个;DNA 分子中含有 66%的 G+C,则 C=G=66%2=33%, A=T=50%-33%=17%,所以 DNA 分子中含有 T 的数目=1000217%=340 个,故选 C

9、。 6将正常生长的玉米根尖细胞放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待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 后,再转入不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再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获得的 子细胞内 DNA 分子不可能为(只考虑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 ABCD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正常生长的玉米根尖细胞放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 培养液中,因为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第一代 DNA 分子,一条链 有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标记;之后,转入不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

10、养第二代,复制后在所得到的第二代 DNA 分子中,两条链均不含放射性的占 1/2,只有一条链有放射性的 也占 1/2;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得到的子细胞内 DNA 分子的标记情况会出现、三项所示的结果。A 错误,BCD 正确。 7下列有关用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A要得到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要用含35S 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B沉淀物中的少量放射性主要来自未从大肠杆菌上脱离的 T2噬菌体的外壳 C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和 DNA 分开后分别

11、检测其放射性 D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都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要得到 35S 标记的噬菌体,要用含35S 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 培养噬菌体,A 正确; B、35S 标记的是蛋白质,沉淀物中的少量放射性主要来自未从大肠杆菌上脱离的 T2噬菌体的外壳,B 正确;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噬菌 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C 错误; D、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能为噬菌

12、体增殖提供原料,故释放 的子代噬菌体均有放射性,D 正确。 8在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 T2 噬菌体的侵染实 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 B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 C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利用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D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 DNA 或 RNA 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B 【解析】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A、赫尔希和蔡斯用了结构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病毒,A 错 误; B、

13、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B 正确; C、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 生理作用。C 错误; D、两个实验都表明亲代的性状是通过 DNA 遗传给后代的,D 错误; 9用一个被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大肠杆菌可获得许多子代噬菌体。可能的结果是 A一些子代噬菌体的 DNA 中含有 32P B全部子代噬菌体的 DNA 中含有 32P C全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 32P D一些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 32P 【答案】A 【解析】 A、在噬菌体确认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 DNA

14、 进入大肠杆菌,以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子代噬菌体的 DNA,因此一部分子代噬菌体的 DNA 还有 32P,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只有一部分子代噬菌体的 DNA 还有 32P,B 错误;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 32P,C 错误; D、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不含 32P,D 错误。 10某 DNA 分子有 1000 个碱基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0.25,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也为 0.25 B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A+C)/(G+T)的比值与原 DNA 分子不同 CDNA 分子复制时,DNA 聚合酶作用

15、于氢键 2021 年高考考点扫描 一轮复习备战高考 D若该 DNA 含有腺嘌呤 200 个,则它复制 3 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6400 个 【答案】A 【解析】 A. 在双链 DNA 分子中配对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一条链、互补链及双链 DNA 中的比例均相等,若 DNA 分 子的一条链中(A+T)/(G+C)=0.25,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也为 0.25,A 正确; B. 经复制所得的 DNA 与亲代 DNA 分子相同,故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A+C)/(G+T)的比值与原 DNA 分子相同,B 错误; C. DNA 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使氢键断裂,DNA 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C

16、错误; D. 该 DNA 分子有 1000 个碱基对,若该 DNA 含有腺嘌呤 200 个,则胞嘧啶有 800 个,该 DNA 片段复制 3 次形成的 DNA 分子数是 23=8 个,增加了 7 个 DNA 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分子的数目=8007=5600 个,D 错误。 11某基因(14N)含有 3 000 个碱基,腺嘌呤占 35%。若该 DNA 分子以 15N 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 苷酸为原料复制 3 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 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乙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X 层全部是仅含 14N 的基因 BW 层中含 15N 标记的胞嘧啶 6 300 个 CX 层中含有氢键数是 Y 层的 1/3 DW 层与 Z 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 14 【答案】C 【解析】如果该基因用 15N 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 3 次,在产生的 8 个 DNA 分子 中有 2/8 是一条链含有 15N,一条链是正常的,而其余的都是两条链都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