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326443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章末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专题一应用空间向量证明位置关系 例1如图所示,已知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矩形,PA=AD,M,N分别为AB,PC的中点.,求证:(1)MN平面PAD; (2)平面PMC平面PDC.,证明:(1)如图所示,以A为坐标原点,AB,AD,AP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设PA=AD=a,AB=b, 则有P(0,0,a),A(0,0,0),D(0,a,0),C(b,a,0),B(b,0,0). M,N分别为AB,PC的中点,方法技巧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关系的方法 (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即可. (2)证明线面平行

2、的方法: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一个向量与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两个不共线向量来线性表示直线的方向向量. (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即是共线向量);转化为线面平行、线线平行问题. (4)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 (5)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6)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问题.,变式训练1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侧棱长及底面边长都为2,D为CC1的中点

3、.求证:AB1平面A1BD.,证法三:如图,取BC,B1C1的中点O,O1,连接AO,OO1. 因为ABC为正三角形,所以AOBC. 因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O,O1都为中点,所以OBOO1. 又平面ABC平面BCC1B1, 所以AO平面BCC1B1,所以AOOO1.,专题二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例2如图所示的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的长方体被平面AEC1F所截而得到的,其中AB=4,BC=2,CC1=3,BE=1. (1)求BF的长; (2)求点C到平面AEC1F的距离.,解:(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D(0,0,0),B(2,4,0),A(2,0,0),C(0

4、,4,0),E(2,4,1),C1(0,4,3). 设F(0,0,z). 由题意得AEC1F为平行四边形,方法技巧向量法求点面距离的步骤,变式训练2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CC1的中点. (1)求证:AD平面A1EFD1; (2)求直线AD与平面A1EFD1的距离. 证明:(1)如图,以点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又D1A1平面A1EFD1,DA平面A1EFD1, 所以DA平面A1EFD1.,专题三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例3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5,A

5、D=8,AA1=4,M为B1C1上一点且B1M=2,点N在线段A1D上,A1DAN. (1)求异面直线A1D与AM所成的角; (2)求直线AD与平面ANM所成角的正弦值; (3)求平面ANM与平面ABCD夹角的余弦值.,解: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A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B(5,0,0),D(0,8,0),A1(0,0,4),M(5,2,4).,方法技巧向量法求线面角、两平面夹角的方法 (1)利用空间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两种方法: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在直线的方向向量,将问题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6、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则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利用空间向量求两平面夹角的两种方法:利用定义,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从垂足出发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再由此得两平面的夹角;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设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则两平面夹角的大小等于(或-),注意取锐角或直角.,变式训练3在四棱锥P-ABCD中,PD底面ABCD,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BAD=ADC=90,AB=AD=PD=2,CD=4,点E是PB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E与CP所成角的余弦值;

7、 (2)若点F平面ABCD,且EF平面PBC,求点F的坐标; (3)求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由题意得A(2,0,0),B(2,2,0),P(0,0,2),C(0,4,0). E为PB的中点,E(1,1,1),专题四空间中的折叠与探究性问题 例4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2AA1,ABC=90,D是BC的中点. (1)求证:A1B平面ADC1; (2)求平面ADC1与平面ABC夹角的余弦值; (3)线段A1B1上是否存在点E,使AE与DC1成60角?若存在,确定点E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证

8、明:连接A1C,交AC1于点O,连接OD,如图. 由于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得四边形ACC1A1为矩形,O为A1C的中点.又D为BC的中点, 所以OD为A1BC的中位线,所以A1BOD. 因为OD平面ADC1,A1B平面ADC1, 所以A1B平面ADC1. (2)解:由于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 且ABC=90,得BA,BC,BB1两两垂直, 以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 设BA=2,则B(0,0,0),C(2,0,0),A(0,2,0),C1(2,0,1),D(1,0,0),(3)解:存在.假设存在满足条

9、件的点E. 因为点E在线段A1B1上,A1(0,2,1),B1(0,0,1),故可设E(0,1),其中02.,方法技巧解决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 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能推导出与条件吻合的数据或事实,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并可进一步证明;若推导出与条件或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论,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变式训练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 PAPD,PA=PD,ABAD,AB=1,AD=2,AC=CD=,(1)求证:PDPB. (2)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平面PAD平面ABCD于AD,AB

10、AD,AB平面PAD, PDAB. 又PDPA,PAAB=A,PD平面PAB,PDPB. (2)解:如图,取AD中点为O,连接CO,PO.,例5(2020陕西汉中高二检测)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2,CD=6,AD=2 ,E,F分别是CD的两个三等分点,若把等腰梯形沿虚线AF,BE折起,使得点C和点D重合,记为点P,如图. (1)求证:平面PEF平面ABEF; (2)求平面PAE与平面PAB夹角的余弦值.,(1)证明: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AB=2,CD=6,AD=2 ,E,F是CD的两个三等分点, 四边形ABEF是正方形,BEEF. BEPE,且PEEF=E, BE平面PEF.

11、 又BE平面ABEF, 平面PEF平面ABEF. (2)解:过点P作POEF于点O,过点O作BE的平行线交AB于点G,则PO平面ABEF, 以O为坐标原点,以OG,OE,OP所在直线 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如图所示.,方法技巧解决与折叠有关问题的方法 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折线同一侧的,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证明:取AD的中点O,连接OB,OP, BA=BD,EA=ED, 即PA=PD,OBAD且OPAD, 又OBOP=O, AD平面BOP,而PB平面BOP, PBAD. (2)解:OP=1,OB=2,OP2+OB2=5=PB2, POOB,OP,OB,OD两两互相垂直, 以O为坐标原点,OB,OD,OP所在的直线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