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315911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成像技术(保铮word版) 第一章 概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前言雷达成像技术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雷达不仅仅是将所观测的对象视为“点”目标,来测定它的位置与运动参数,而是能获得目标和场景的图像。同时,由于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和宽广观测带,以及易于从固定背景中区分运动目标的能力,雷达成像技术受到广泛重视。雷达成像技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当前,机载和星载SAR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已可得到亚米级的分辨率,场景图像的质量可与同类用途的光学图像相媲美。利用SAR的高分辨能力,并结合其它雷达技术,SAR还可完成场景的高程测量,以

2、及在场景中显示地面运动目标(GMTI)。SAR的高分辨,在径向距离上依靠宽带带信号,几百兆赫的频带可将距离分辨单元缩小到亚米级;方向上则依靠雷达平台运动,等效地在空间形成很长的线性阵列,并将各次回波存贮作合成的阵列处理,这正是合成孔径雷达名称的来源。合成孔径可达几百米或更长,因而可获得高的方位分辨率。雷达平台相对于固定地面运动形成合成孔径,实现SAR成像。反过来,若雷达平台固定,而目标运动,则以目标为基准,雷达在发射信号过程中,也等效地反向运动而形成阵列,据此也可对目标成像,通称为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ISAR显然可以获取更多的目标信息。最简单的雷达成像是只利用高距离分辨(HRR)的一维

3、距离像。当距离分辨率达米级,甚至亚米级时,对飞机、车辆等一般目标,单次回波已是沿距离分布的一维距离像,它相当目标三维像以向量和方式在雷达射线上的投影,其分布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径向结构状况有关。同时,高距离分辨率有利于分辨距离接近的目标,以及目标回波的直达波和多径信号。本书将对当前已经广泛应用和具有应用潜力的容作较为全面的介绍。本书是雷达技术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对象为从事雷达研制工作的技术人员,因此,本书编著时考虑到读者已有雷达原理和雷达系统方面的基础,对雷达各部件的基本情况也已比较熟悉,与上述容有关的部分,本书均作了省略。对这些容不熟悉的读者,可以从本丛书的其它各册里找到。国外有关雷达成像的专著

4、和专籍已经不少,一般着重于原理的叙述和分析,其中有许多学术性很强的佳作。本书作为雷达技术丛书中的一册,力求写出自己的特色。由于本书的主要对象为雷达技术人员,而雷达成像又为雷达技术中较新的容,为便于他们易掌握雷达成像的容,我们的设想是用雷达技术工作者熟悉的概念、方法和术语对新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根据雷达的实用性来安排本书的体系结构,例如雷达的高分辨一维距离像,在原理方面比较简单,但在雷达里很实用,并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本书将其专门列为一章。又如与合成孔径雷达相结合的地面动目标显示(GMTI),严格说在原理上不属于雷达成像,但对军用雷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容,本书也将它列为介绍的重点。编著本

5、书时,还考虑到雷达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成像技术已不仅用于专门的成像雷达,而成像已作一种新的功能用于各种雷达,如在机载对地警戒雷达,以及对地火控和轰炸雷达里加装合成孔径和/或逆合成孔径成像功能,而在对空警戒和跟踪的地基雷达中加装逆合成孔径成像功能。可以说,成像已成为一般雷达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为此,本书编写时,力求做到能概念清晰地把工作原理、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交待清楚,力求使读者能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掌握问题的本质,并能用本书提供的原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雷达成像及其有关问题现在仍在迅速发展中,本书力求将最新的容介绍给读者。可以肯定说,本书出版后还会不断有新

6、的容发表。因此,我们力求把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在其基础层面介绍清楚,力求做到能与现在发展中的新容接轨,便于读者今后能用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虽然我们在编著本书时做了努力,但由于水平限制和经验不足,缺点一定不少,甚至还有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 第一章概论1.1 雷达成像及其发展概况雷达的发明是无线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可以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对目标进行检测和定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至今仍然是军用和许多民用领域的重要传感器。早期雷达的分辨能力很低,其分辨单元通常远大于目标,因而雷达是将观测对象(如飞机、车辆等)视为“点”目标来测定它的位置和运动参数。为了获取目标更多

7、的信息,雷达科技工作者做了许多研究工作,设法从回波中提取目标特性。实际上,提高雷达的分辨能力应当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分辨单元远小于目标的尺寸时,就有可能对目标成像,从图像来识别目标显然要比“点”回波识别可靠得多。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受制于信号频带,提高距离分辨率相对容易一些,例如信号频带为300兆赫,则通过匹配滤波输出的脉冲宽度为3.3纳秒,相当距离长度为0.5米(考虑到脉压时为降低距离副瓣所引起的脉冲主瓣展宽,距离分辨率为0.6米多)。在微波波段,现在要产生300兆赫或更宽频带的信号是不困难的。提高横向分辨率,要依靠减小波束宽度,即要采用大孔径的天线。举个实际例子,若天线孔径为300个波长(在

8、X波段约为10米),其波束宽度约为0.2,则在30公里处的横向距离分辨率约为100米。因此,要将上述横向距离分辨率提高到1米,则天线孔径长度还要加大到100倍,即约为1000米,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在飞行平台上。如果只是为了提高方位分辨率,原理上用小天线(称为阵元)排成很长的线性阵列是可行的,为了避免方向模糊(即不出现波束栅瓣),阵元间距应不超过二分之一波长。若目标是固定的,为了简化设备可以将阵元同时接收改为逐个收发,并铺一条直轨,将小雷达放在轨道上的小车上,步进式地推动小车,而将每一步得到的回波记录下来,这些回波含有接收处回波的相位、幅度信息,将它们按阵列回波作合成处理,显然能得到与实

9、际阵列相类似的结果 合成孔径阵列与实际阵列稍有差别,实际阵列只能用同一个发射源,各阵元回波的波程差是单程的,而合成阵列的发射与接收同时移动,波程差是双程的。,即可以得到很高的方位分辨率。由此类推,将雷达安装在飞机或卫星上,在飞行过程中发射和接收宽频带的信号对固定的地面场景作观测,则将接收存贮的信号作合成阵列处理,便得到径向距离率和横向距离分辨率均很高的地面场景图像,合成孔径雷达正是由此得名的。利用飞行的雷达平台对地面场景获得高的方位分辨率还可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当雷达载机以一定速度水平飞行,地面的固定目标方位不同,其视线与雷达(载机)的速度向量的夹角也不相同,即它们有不同的相对径向速度和多普勒

10、。因此,对同一波束里的固定目标回波作多普勒分析,只要多普勒分辨率足够高,仍然可将波束无法分辨的目标加以分辨。1951年,美国Goodyear公司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利用多普勒分析提高方位分辨率,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多普勒锐化”,即通过多普勒分析将同一波束的回波按方位不同分成一组“多普勒波束”,而将原波束宽度与“多普勒波束”宽度的比值称为“锐化比”。直至今日,多普勒锐化技术仍在机载雷达里应用,其锐化比通常可做到3264,以2的波束宽度为例,多普勒锐化波可窄到约0.060.03。图1-1是X波段雷达(信号频带为5兆赫),波束宽度为1.5,通过锐化比约为64的多普勒锐化,多普勒波束约为0.023。图1

11、-1的纵向分辨率约为30米,横向分辨率为20米。这样的分辨率是较低的,只能得到地面场景的轮廓图。图1-1多普勒波束锐化的地面场景图为了提高图像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前者相对简单一些,只须加宽信号频带,而横向则决定于多普勒分辨,因而需要加长相干积累时间,也就是要加大前面提到的合成孔径。为了得到米级的分辨率,合成孔径长度一般应为百米的数量级,即飞机要飞行几百米后才能得到所需的分辨率。前面提到,相对于雷达不同方位角的地面固定目标,多普勒值是不同的。对某一地面固定目标,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由于其视角不断变化,回波多普勒也随之变化。在前面所说的多普勒锐化里,只是由于相干时间不长(即合成孔径不大),多普勒的变

12、化可以忽略。现在为提高横向分辨采用了大的合成孔径,这时多普勒锐化波束不能再用简单的傅立叶变化,而须要特殊处理(后面还要详细讨论),习惯上用非聚焦和聚焦来区分两者(这两个名词也将在后面说明)。实际上,上面介绍的多普勒波束锐化也就是非聚焦方法。1953年夏在美国Michigan大学的暑期讨论会上,明确了非聚焦和聚焦方法,“合成孔径”的概念也是在这次会上提出的。有了清晰的概念、严格的理论分析和部分原理性试验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工程实现的研制。当时,高相干的宽频带信号产生、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存贮和处理都还是难题。1958年Michigan大学雷达和光学实验室研制出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并得到清晰的地面场景

13、图像。当时的数字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是用光学设备实现复杂的二维处理成像。对横向分辨率的要求越高,所需合成孔径长度就越长,即要有长的相干积累时间。所谓聚焦处理就是将在相干时间由于雷达至目标长度变化而引起的相位非线性变化和包络平移通过补偿作处理,分辨率越高,相干积累时间就越长,对补偿精度的要求也越高,从而处理也越复杂。因此,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达到的分辨率是逐年提高的,早期的分辨率可达1020米,不久就到了米的数量级;近年来,国外已有分辨率达0.1米的报道。当然,在应用中并不都要求最高的分辨率,而是根据实际要求确定,图1-2为与图1-1同一地区的合成孔径雷达场景图像,分辨率为3米。可见作为广域的普查

14、,3米分辨率已可满足要求。如果要求观察清楚其中一小部分特定区域,则要求更高的分辨率。图1-2分辨率为3米的合成孔径雷达场景图像合成孔径雷达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高程测量,前面提到过,为了在方位向得到高的横向率需要大的横向合成孔径。因此,如果要在高度方向得到高的分辨率,同样需要在高度向有大的天线孔径,这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作高程测量只是对已经在距离-方位平分离开的点测高,这时可用高低两付接收天线,各自作合成孔径成像,将两幅图像加以配准,则图像中的每一点均有上、下天线的两路输出,对它们作比相单脉冲处理(这是雷达技术里用的术语,在物理学里叫干涉法),就可得到该点的仰角值,从而根据

15、该点相对于雷达的几何位置计算出它的高程。可以想象,所测高程的精度与上下天线之间的基线长度有关,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卫星上安装两付天线,上述基线不可能很长,其测高精度一般比较低,如果要提高测高精度则要采取另外的措施。能测量高程的合成孔径雷达通称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IFSAR),双天线的IFSAR是在1974年发明的,后面还要详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另一个新发展是合成孔径雷达的地面动目标显示(SAR-GMTI),它在军事上是战场感知的重要手段,它也用两付接收天线和两个通道,只是这时的两付接收天线沿平台运动方向前后放置。我们知道,合成孔径图像的横坐标实际上是多普勒,只是由于雷达平台相对于地面固定场景的相对速度和几何位置已知,从上述多普勒值可以换算出横向位置。当然这只是对固定目标,如果场景里有运动目标(如车辆等),它还有额外的多普勒,因而动目标显示的横向位置会“错位”。当用前后放置的两付接收天线的信号各自成像,两幅复图像只是有一段时间差,如果将时间差加以补偿(主要是相位校正,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则两天线相当在同一地点成像,两幅固定场景的复数像会完全相同,两者相减原理上可完全抵消。动目标则不一样,因为两幅复数像实际是在不同时间得到的,两者的相位不同,因而在两幅复数像相减会留下动目标。不过动目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