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54622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2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47编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马克思: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 ,是马克思在 1844 年 48 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 著作。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 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接近。 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曾经历 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为了反思 在莱茵报期间亲身

2、接触到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斗争,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 所产生的“苦恼的疑问” ,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 20 多部历史著作,写出 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 ,而“市民 社会” 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转变, 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是 1843 年 10 月 底,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巴黎。在这里, 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 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

3、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 了进一步揭开在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 了大量的材料,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 然而,这种研 究使他认识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 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 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 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改造 方式。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庞大计划, 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 吉尔

4、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嘉图到萨伊、 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 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 这期间, 马克思共做了 9 本摘录札记, 即通常所说的 巴黎笔记 , 手 稿则集中体现了这时期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手稿 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每个手稿中又包括几个片断。 第一手稿包括工资、 资本的利润、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片断;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财产的关系一个片断;第三手稿 包括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五个片断, 其中只有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是马克思的原标题, 其它标题包括书名、序言

5、和三个手稿的区分,都是在出版时由编者加的。书中的段落也有某 些调整。因此,现在的手稿可以说是经过编辑的。 中心思想中心思想 手稿虽篇幅不长且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内容十分丰富。书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为创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使正在酝酿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初 步汇合在一起。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一)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确立异化劳动理论(一)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确立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从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批判开始的。在分析批判中,马克 思虽然吸收了古典经济学派的

6、合理思想, 但是远远地超过了他们。 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2 学的批判,马克思对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 1.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重要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 有者和工人对立的经济根源。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重要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 有者和工人对立的经济根源。 (1)通过对收入来源和工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根源,提出了无 产阶级贫困化思想。 )通过对收入来源和工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根源,提出了无 产阶级贫困化思想。 马克思肯定了亚当斯密从收入来源的不同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不绝对一致。 但 马克

7、思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 的分离,并指出这种分离“对工人说来是致命的” 。 (全集第 49 页)这不仅表明世界观 和政治观彻底转变后的马克思对工人处境的无限同清, 而且表明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 对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要改善工人的状况不能单纯着眼干分配, 只是争取提高工 资,而是要消灭这种分离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另外,马克思还分析了工资的实质,进一 步深化了对劳动与资本对立根源的认识。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资不过是“为了保 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清油” ,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并且不得超出这个必要的 界限。 ” (第

8、 105 页)工人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他之所 以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己的利息, 从而失去自己的生存, 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 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此外,亚当斯密还研究了社会衰落、繁荣、繁荣达到顶点这三种状况下的工资变化, 认为只有在社会衰落时,工人才会失业沦为乞丐和罪犯在社会经济停滞时,工资下降但还 能维持生活;而当社会繁荣、财富持续增长时,工资会不断提高,工人的状况会继续改善。 由此引出的政治结论是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 级的立场上,从整个工人阶级、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过渡劳动造

9、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 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 11 增加的状况着眼,得出了与亚当斯密相反的结论:“在社会的 衰落状态中, 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 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 在达到繁荣顶点的众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 (第 53 页)这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 困化思想的最早论述。 (2)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利润、资本的动机和资本积累与竞 争的关系。 )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利润、资本的动机和资本积累与竞 争的关系。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 。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不是一般劳动的积累,而 是积累起来的别人的劳动, 是异化

10、劳动的积累。 说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并没有揭露资本的本质。 萨伊认为资本的占有是由于继承,而拥有资本的人之所以能够占有别人的产品是由于法律 (成文法) 。马克思则指出,资本的继承只能是在资本形成以后由谁来继承的问题,法律、 成文法只能解决资本家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是否合法的问题, 而它们都不能够创造资本。 所 以,资本并不是继承或法律的规定而“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 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 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 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 (第 62 页)这表明马克思不是把资本简单地看作物,看作 对物的占有,而是接近于把资本看作一种

11、生产关系。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的利润,通过分析 利润和资本的比例, 探讨了最低利润率和最高利润率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和资本家的分 析,指出其唯一的动机就是追逐利润,因此这些人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马克 思还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竞争,既指出了竞争的破坏消极作用,如在竞争中商品质量普遍低 劣、伪造、假臂、普遍有毒和导致破产的一部分人贫困等,又指出了竞争也是反抗资本家有 利消费者的唯一手段。通过对竞争的分析,马克思还揭示了竞争和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看 到了资本积累是必然规律。积累通过竞争开辟道路,积累的加强反过来又加强了竞争。在竞 争中, 大资本对小资本具有优越性。 更为重要的是, 马克思根

12、据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 已经预见到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即资本竞争可能导致集中的趋向。 3 (3)通过对地租的分析,揭示了地租的本质、农业竞争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地租的分析,揭示了地租的本质、农业竞争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特别是亚当斯密认为土地所有者收取地租的数量取决于 土地的肥沃程度,如果土地肥沃程度相同,则取决于土地的位置的观点,指出其错误在于国 民经济学把土地肥力变成上地所有者的属性的概念的颠倒。 (第 76 页) 土地肥沃程度是土地 的自然属性, 不是土地所有者的社会属性, 而地租问题则是社会关系问题。 地租同工资一样, 其数量取决于租地农

13、场主与十地所有者的斗争, 而土地所有者与租地农场主又都想联合起来 压低农场下人的工资,以提高地租和利润,所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和农场工 人之间的斗争关系。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在农业竞争中,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相矛盾;大地产的积累, 大地产对小地产的兼并及部分土地所有者成为工业家、 资本家成为土地所有者的结果, 最终 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差别的消灭, 分致阶级关系简单化, 简化为有产者和无产者的 对立 : 再有,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观点从现实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本与地产的对立中,考 察 r 资本主义约发展史,揭示了由于大小地产的竞争即地产的集中化,必然导致封建十地所 有制向资本主

14、义所有制转变同时,马克思通过分析地产分割预见到了农业发展的趋势是 达到联合,即土地“通过自由的劳动和白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自身的财产。 ” (第 86 页)就是土地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 (4)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在从个别观点上批判国民经济学之后, 义在整体上分析了它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 法。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真正说明这个事实。其原因在于, 它的基本立场是“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 , 第 89 页)是资产阶级的一门发财致 富的科学。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

15、场又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 “它把私有时 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 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 汇第 89 页)正因为此,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 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 (同上)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首先,针对 国民经济学把竞争仅当作偶然的外部情况 而没有看到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的错 误,指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必须

16、弄清楚私有制, 贪欲同劳动、 资本、 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 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 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 (第 90 页)其次,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唯心主义铃误,指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 究的应是社会的现实关系,而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因为经济范畴不是纯抽象的概念,而是 现实关系的反映(这时马克思尚未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 。 总之,马克思在对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中,不是囿于分配形式,而是考察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不是强调三者的一致, 而是揭露了各个阶级对立的基础和随者对立的发展必然走 向联合的趋势其中的横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 2异化劳动理论的确立异化劳动理论的确立 (l)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 而忽视了其消极方面的局限, 提 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巨大成果,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在手稿中除了题为“异化劳动”的 片断外,从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