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25392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二讲课用)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我们能获得真理吗?,我们怎样获得真理?,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阅读思考:,1.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两层基本的含义? 2.实践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怎样?,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

2、因组序列图 6、小行星撞击地球 思考探究P42,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 改造 的,人们,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范畴,使观念变成现实,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2、实践的特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有客观物质性,实践主

3、体的能动性,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实践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小试牛刀:,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

4、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A,探究活动1(P42),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

5、践, 、科学实验,最基本的形式,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因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军事上的需要

6、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思考,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易混知识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

7、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认识 实践结果 失败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说明:(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公

8、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

9、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梳理,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A B C D,D,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0、。”(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5.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6.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A.是绝对对立的。因

11、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7.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A,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12、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A,9.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10.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

13、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C,D,1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1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A,1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

14、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谢谢大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梳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