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5247674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9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蔚精《老子》五章上课中间插入资料理解ppt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五章,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神秘人物。,湖南省岳阳县二中 曾蔚,.,神秘的出生,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又云:“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传奇的人生,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2、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对后世的影响,.,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

3、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关于老子,老子 又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4、“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

5、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13、不出户,知天下。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积累老子名言(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6、矜者不长。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 17、知足之足,常足矣。,.,学习经典方法,1、读诵读一遍。 2、译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悟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写下你对这一章节的理解,再联系生活与阅读体验,感悟其精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第一章,无:天地万物最原始的状态;有:天地万物发生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 “有”都是对“道”的特性的说明,说它“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除了“道”什么东西也没有.说它“有”是因为万事万物萌发,发端于此,换句话说, “道”是“无”中“有”, “有”中“无”.,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 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宇宙观“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说道“无”是因为天地初生时,什么东西都没有 -说道“有”是因为万物萌芽于此。,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谓“道”?,“道”的特点:(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设立“道”是为了方便 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含义有:,.,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

9、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是 。体现出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层意思: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 ”的观点。此处所讲的“ ”不是 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圣人”并非不作为,“生”、“为”、“功成”强调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人要工作,但不能扩张私欲,应该“不有”、“不恃”、“弗居”。,相对的,无为,

10、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第二声),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一个社会生活里,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滋生占有的冲动。 “生”“为”“功成” 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 “生”和“为”

11、 即是顺应自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占有的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当时的兼并战争为不“慈”,发展生产为不“俭”, 各国争雄为“为天下先”。它断定这些都是走往死路的。 这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诅咒。 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 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身处 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

12、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 萌生、发展。,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是不是太消极了?,.,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3、。 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第三章 治国主张-去除?,.,具体论述治国主张,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 知识、智慧成为了人们雕饰言行弄虚作假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人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对百姓怀有“仁”属多事之举,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 国家也就 不宁静。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

14、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大道废,有道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去除圣智、仁义、巧利,.,刍狗,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

15、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遵循的是自然之道。 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当台风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华的富人家里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里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里,也要刮到阿猫阿狗的家。还要刮到那小小蚂蚁的穴里。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很多人听到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么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为不

16、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相对论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齐物论里的如下的这么一段话了。-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天地不仁,天地无私。我们要效法天地,凡是能做的,都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而我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正言相反,一个社会在标榜什么,我们就要朝反方向去思考思考 社会在标榜仁义道德,那么说明设个社会出现了不仁义,不道德的现象 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