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35052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2节 文言文阅读三、文言翻译考点整合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文言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所谓“理解”,是说正确地领会句意;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二者密不可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体现。 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要涉及的对象是文言实词、虚词,同时还涉及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在此,仅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和翻译的方法加以分析。,考点一 判断句 高考时,设题考查的判断句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格式”,必须正确分析理解并能准确翻译。如: (2010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

2、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者,也”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答案: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又如: 环村居者皆猎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吾村十里皆平原/予本非文人画士 依次是“者”“乃”“则”“皆”“非”的判断句格式。,考点二 被动句 高考设题考查的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句子也有多种“格式”,考生应能辨析并能准确翻译。如: 而君幸于赵王。 在动词后面用介

3、词“于”引进主动者;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被动的格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表被动的格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的格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表被动的格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的格式。 有的句中虽无表被动的“格式”词语出现,但其中有的词在意念上是表被动的,这一类仍属被动句。如: 病挫地削,亡其六郡。 “挫”“削”表意念上的被动,“被消灭”“被削减”。,考点三 倒装句 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主谓倒装等。 (1)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汉语里使用频率最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

4、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如:,(2010浙江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为”的宾语。 答案: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2)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

5、后置,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在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主谓倒装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如:(2010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殓以嫁时之衣”,“以嫁时之衣”作“殓”的状语;“甚矣吾贫”,“甚矣”作“贫”的谓语。 答案:用出嫁时的

6、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3)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种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有时,在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插上“之”(或“而”,或“有”)字,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中“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翻译时前置。,考点四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考查考生对句子省略的辨识能

7、力往往单独设题或在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中进行。成分省略的主要类别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定语、省略中心词、省略介宾短语中的介词等。如: (2010重庆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遂微服单马数仆”一句前省主

8、语“查道”,句中宾语“数仆”前省动词宾语“带着”。 答案:(查道)于是穿着常人衣服,独自一人骑着马,(带着)几个仆人,不拿短刀(不拿任何兵器),在树林沟壑中辗转百多里,直奔盗贼的住地。,(2010重庆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母尝病”一句主语“母”前省略定语“查道”,“市之不获”动词谓语“获”后省略宾语“鳜”。,答案:(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吃)鳜鱼羹,正是严寒的冬季,集市上买不到(鳜鱼)。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省略“不毛”的中

9、心词“地(地方)”。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介词“于(在)”。,考点五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式: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方法(或根据)”“人(或物)”或“用来”。句中的“所以”表示原因。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有所”式:可译为“有的”,与这个句式相对的有“无所”式。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可译为“无的”等。 项王未有以应。 “有以”式(与这个句

10、式相对的有“无以”式):是“有所以”的省略,有时还用成“有以”,可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何”(“何其”)式: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得无邪(耶)”式: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毋)乃乎(与)”式: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求剑

11、若此,不亦惑乎? “不亦乎”式:用于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为“难道”。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何以为”)式: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奈何”“如何”“若何”)式:这是表示疑问语气或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对怎么办”。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岂哉(欤、乎、也哉)”式: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使用,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可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其庸乎”)式: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难道吗

12、”“哪里呢”。,考点六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就具有动词的一般特点,如可以带宾语或补语,前面能加能愿动词或受副词修饰等。名词作状语虽然没有改变名词的词性,但在意思表达上有它特殊的地方。简单地说,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直接作状语,只有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充当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并且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判断名词的活用,一是从整个句子来考虑,如果按照名词解释,上下文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词活用;二是看这个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即看它前后与哪些词组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即可推断出它是否活用作动词或者是否作状语。如: (2010福建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13、成现代汉语。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饮食”本为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 答案: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原是名词,此处作“蔽”的状语,并运用比喻修辞格表示动作的特征,意思是“像鸟的翅膀一样”。,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形容词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了。用作名词的形容词,表示某一性状的

14、人或物,在句中居宾语的地位,具有名词的意义。如: 素悍勇而轻齐。 “轻”后面带有宾语“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作“轻视”“看不起”讲。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本是形容军队、武器轻便灵活、锋利有力的形容词,这里用“轻锐”替代跟它有关的事物,用作名词,当“轻装的精锐部队”讲。,3动词活用 动词一般是活用为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如: 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当“死和生这样的事”讲。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和“入”都作宾语,活用作名词,是“收成”和“收入”的意思。,4数词活用 数词活用,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如: 六王毕,四海一。

15、 句中“一”是数词,这里用作动词,充当“四海”的谓语,作“统一”讲。 相与为一。 “一”是数词,这里用作名词“一体”,充当“为”的宾语。,5使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是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用作及物动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陈述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如: (2009天津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

16、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治”是动词,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就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讲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答案: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009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句中的“止”,动词作使动词,“使止(留)”。 答案:(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又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句中“王”是名词,这里用作及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