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23438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X 页数:7 大小:9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检测(14).ppt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地理阶段性同步滚动检测(14)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 1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 A人口数量 B人口素质 C人口年龄构成 D人口性别比例 制 约 环 境 人 口 容 量 的 最 主 要 的 指 标 是 ( ) 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资源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应在 ( ) A60 亿左右 B100 亿左右 C110 亿左右 D150 亿左右 我国人口与

2、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根据“木桶效应”,影响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 最为突出的是 资 源 ( 按 人 均 量 最 少 计 ) 的 短 缺 ( ) A 土 地 ( 尤 其 是 耕 地 ) B 淡 水 C 矿 产 D 森 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中共中央在“十七大”中再次重申我国社会发展应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可 持续发展的观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庞大的人口数量 C严重的环境

3、问题 D不利的外部环境 与 环 境 人 口 容 量 呈 负 相 关 的 因 素 是 ( ) A资源量 B科技水平 C生产能力 D消费水平 2006 年某地区某个月份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 C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由于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两项 基本国策是 ( ) A保护环境、各民族平等 B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C计划生育、控制城市发展 D环境保护、珍惜每一寸土地 10 我 国 下 列 地 区 中 , 环 境 承 载 力 最 大 的 是 ( ) A青藏地区 B珠江三

4、角洲 C新疆南部 D云贵高原 11某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是 1.1%,死亡率是 1.0%,它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属于 ( ) A 原 始 型 B 传 统 型 C 现 代 型 D 由 原 始 型 向 传 统 型 过 渡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 12-14 题。,1,学 海 无 涯,1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 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C 从 拉 美 迁 往 欧 洲 D 从 欧 洲 迁 往 非 洲 1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 A从湖南流入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华北流往重

5、庆 1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 交 通 、 通 信 困 难 D 甲 地 优 美 的 环 境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据此回答 15-16,(),题。 15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25 万 B30 万 C35 万 D45 万 16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 16 亿人左右 17 对 增 加 环 境 人 口

6、容 量 有 利 的 人 类 活 动 是 ( ) A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B控制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改进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与方法 D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18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 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 3 分,只选一项且选 对者得 1 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19 环 境 人 口 容 量 的 特 点 是 ( ) A不确定性

7、 B绝对确定性 C相对确定性 D相对不确定性 读 1992 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 的部分数据,完成 20-21 题。,人口迁出地 甲,人口迁入地 乙,2,学 海 无 涯,20 造 成 两 地 区 土 地 生 产 潜 力 差 异 的 原 因 是 ( ) A 光 照 B 地 形 C 土 壤 D 热 量 21 青 藏 区 环 境 人 口 承 载 力 的 特 点 是 ( )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

8、口承载力 22 下 列 因 果 关 系 描 述 正 确 是 : ( ) A资源总量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B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数量增加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经济总产值相对一定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在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2002 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说,未来世界各国 的进步将更大限度地取决于人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有7 亿4 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 的劳动力只有4 亿3千万,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 万。据此回答23-25题。 23我国正成为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体现在( ) A

9、我国民族众多,拥有多元化的语言和文化 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我国的人口素质日益提高 D我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24 今 后 , 我 国 人 力 资 源 可 能 出 现 的 问 题 有 ( ) A就业压力较小 B养老负担重 C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D数量短缺 25 下 列 产 业 的 布 局 受 人 力 资 源 素 质 高 低 影 响 较 小 的 是 ( ) A信息产业 B电子装配业 C航空、航天业 D印刷业 26下图中的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 ),A俄罗斯 B日本 C肯尼亚 D法国 第卷(非选择题 共 12 分) 二综合题(12 分) 27中国人口容量

10、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并不是一个与 “你有多大年龄?”一样的问题,它无法仅用一个数甚至是一个数的范围来回答。地球的承,3,4,学 海 无 涯 载力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做出的选 择。自然限制和人类选择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人类承载力的关键。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是 的基本内涵,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是什么? 材料反映了这一概念的 特征,为什么这一概念具有这一特征? 材料中“人类承载力”实质是什么?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哪几类?,(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需要我们和子孙后代做出怎样的选择?

11、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A【解析】环境承载力一般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 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 D【解析】因为资源是人类消费的直接对象,环境能供养多少人口,最主要的指标就是 资源量。 B【解析】110 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估计数据。 B【解析】在土地(耕地)、淡水、矿产、森林四种资源中,我国以淡水资源人均量最 少。 D【解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能养活的人口最少;随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再到现代社会,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养活的人口渐增。 B【解析】人口数量大,一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D【解析】资源量越多,科技水平与生

12、产能力越高,开发资源量越多,能供养人口也越 多;而消费水平越高,同量资源能供养的人口则越少。 B【解析】短期内死亡率上升最可能是大的自然灾害(人力不可抗拒的)造成。 B【解析】题中所述是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 和环境保护两项国策。 B【解析】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四地中珠三角地区都是最好的, 所以其环境承载力是最大的。 C【解析】从数值看,该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C【解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A【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工的流动方向为从内陆省区流往沿海城市和 工

13、矿区。 A【解析】乙地经济发达,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是吸引人口从甲地迁移的主要因素,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通信困难是人口迁移的“阻力”。 A【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 C【解析】资源是首要因素;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可能变化;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应控制在 8-9 亿(16 亿是环境人口容量)。 C【解析】AD 都是破坏环境的做法,B 是消极的做法,只有 C 可以既不破坏环境,又,5,学 海 无 涯 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C【解析】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养活越来越多 的人口。 (二)双项选择题 AC【解析】由于资源量的动态变化,生产、生活水

14、平的时代变化等,环境人口容量具 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时间,一定标准下又具有相对确定性。 BD【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全年气温低,是其土地生产潜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CD【解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力小;地处内陆,气 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 AC【解析】注意分析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知 AC 两项因果合理。BD 则相反。 AB【解析】人口素质提高与科技水平提高,但短时期内不会成为我国的优势。 BC【解析】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也是劳动力最多国家,就业压力较大,数量不 会短缺。而会出现养老负担重与老龄化速度加快。 BD【解析】AC 是高技术产业,受人力资源素质影

15、响较大,而电子装配与印刷业对技 术要求不太高。 CD【解析】图中表示该国人口出生率高(儿童比重大),应是肯尼亚;出生率低, 但老龄化近年刚出现,不是俄罗斯和日本,应是法国。 二综合题 【解析】此题理论较强,但若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基础上,回答起来应该没有多大 难处。关键是要对教材相关内容全面分析到位,并抓住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相互关系, 重点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内涵。 【答案】(1)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1 分) 20 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 口,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人类开始关注、研究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这一概念。(2 分,答案

16、合理可酌情给分)(2)不确定性(1 分) 因 为在概念中有“可预见到的时期内”,若时期发生变化,环境人口容量必然会发生变化。影 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口消费水平也 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2 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 环境人口容量;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类选择)。(3 分)(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 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3 分),【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A【解析】环境承载力一般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 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 D【解析】因为资源是人类消费的直接对象,环境能供养多少人口,最主要的指标就是 资源量。 B【解析】110 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估计数据。,6,学 海 无 涯 B【解析】在土地(耕地)、淡水、矿产、森林四种资源中,我国以淡水资源人均量最 少。 D【解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能养活的人口最少;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