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505393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二讲 图形位置关系【前言】 在中学数学当中,图形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中考中会包含在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当中,但主要还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综合整个 2010 一模来看,18 套题中有 17 套都是很明确的采用圆与三角形问题的一证一算方式来考察。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中考中这一类题几乎必考。由于此类题目基本都是上档次解答题的第二道,紧随线段角计算之后,难度一般中等偏上。所以如何将此题分数尽揽怀中就成为了每个考生与家长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从题目本身来看

2、,一般都是采取很标准的两问式.第一问证明切线,考察切线判定定理以及切线性质定理及推论,第二问通常会给定一线段长度和一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他线段长,综合考察圆与三角形的知识点。一模尚且如此,中考也不会差的太远。至于其他图形位置关系,我们将会在后面的专题中涉及到.所以本讲笔者将从一模真题出发,总结关于圆的问题的一般思路与解法。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例 1】(2010,丰台,一模)已知:如图,AB 为O 的直径, O 过 AC 的中点 D,DEBC 于点 E(1 )求证:DE 为 O 的切线;(2 )若 DE=2,tan C= ,求O 的直径12O ED CBA【思路分析】 本题和大兴的那道圆题如出一

3、辙,只不过这两个题的三角形一个是躺着一个是立着,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近年来此类问题特别爱将中点问题放进去一并考察,考生一定要对中点以及中位线所引发的平行等关系非常敏感,尤其不要忘记圆心也是直径的中点这一性质。对于此题来说,自然连接 OD,在ABC 中 OD 就是中位线,平行于BC。所以利用垂直传递关系可证 ODDE。至于第二问则重点考察直径所对圆周角是 90这一知识点。利用垂直平分关系得出ABC 是等腰三角形,从而将求 AB 转化为求 BD,从而将圆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得解。【解析】http:/- 2 -(1)证明:联结 OD D 为 AC 中点, O 为 AB 中点,

4、O ED CBA OD 为ABC 的中位线 ODBC DEBC, DEC=90.ODE=DEC=90. ODDE 于点 D. DE 为O 的切线 (2)解:联结 DB AB 为O 的直径,ADB=90 DBAC CDB=90. D 为 AC 中点, AB=AC在 RtDEC 中,DE=2 ,tanC= , EC= . (三角函数的意义要记牢) 124tanDEC由勾股定理得:DC= .25在 RtDCB 中, BD= 由勾股定理得: BC=5.tan5DCAB=BC=5. O 的直径为 5. 【例 2】 (2010,海淀,一模)已知:如图, 为 的外接圆, 为 的直径,作射线 ,使得 平分OA

5、BCBOABFA,过点 作 于点 .CBFDF(1 )求证: 为 的切线;(2 )若 , ,求 的半径. 11tan2OFD CBA【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用角来证切线的题目。题目中除垂直关系给定以外,就只给了一条 BA 平分CBF 。看到这种条件,就需要大家意识到应该通过角度来证平行。用角度来证平行无外乎也就内错角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么几种。本题中,连 OA 之后发现ABD= ABC,而 OAB 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ABO=BAO,自然想到传递这几个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证。第二问依然是要用角的传递,将已知角BAD 通过等量关系放http:/- 3 -在ABC 中,从而达到计算直径

6、或半径的目的。【解析】证明:连接 . 3421OFD CBAAO ,B . 23 ,ACF平 分 . . 11 . (得分点,一定不能忘记用内错角相等来证平行)DBO ,A . . 9090A 是O 半径, 为O 的切线. DA(2 ) , , ,B11tan2BAD .由勾股定理,得 . 5A .(通过三角函数的转换来扩大已知条件)sin4 是O 直径,BC . .90A290又 , ,411 . (这一步也可以用三角形相似直接推出 BD/AB=AB/AC=sinBAD)在 Rt 中, = =5.ABCsinABi4 的半径为 . O52【例 3】 (2010,昌平,一模)http:/- 4

7、 -已知:如图,点 是 的直径 延长线上一点,点 DOCAB在 上,且 .B(1 )求证: 是 的切线;(2 )若点 是劣弧 上一点, 与 相交 EE于点 ,且 , ,F85tan2FA求 的半径长.O【思路分析】 此题条件中有 OA=AB=OD,聪明的同学瞬间就能看出来 BA 其实就是三角形OBD 中斜边 OD 上的中线。那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定理的逆定理,马上可以反推出OBD=90 ,于是切线问题迎刃而解。事实上如果看不出来,那么连接OB 以后像例 2 那样用角度传递也是可以做的。本题第二问则稍有难度,额外考察了有关圆周角的若干性质。利用圆周角相等去证明三角形相似,从而

8、将未知条件用比例关系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近年来中考范围压缩,圆幂定理等纲外内容已经基本不做要求,所以更多的都是利用相似三角形中借助比例来计算,希望大家认真掌握。【解析】(1 )证明:连接 .OB ,,A . 是等边三角形. .160BO ,AD .23 . 190 . (不用斜边中线逆定理的话就这样解,麻烦一点而已)BO又点 在 上, 是 的切线 . D(2)解: 是 的直径,CA .90在 中, ,RtBF 5tan2ABF设 则 ,5,Axx .23 . (设元的思想很重要)3BFAFED CBA O231 FED CBA4Ohttp:/- 5 - ,34CE . BFA .2 ,8E .

9、1C .5 分6AO【例 4】 (2010,密云,一模)如图,等腰三角形 中, , 以 为直径作 交 于点 ,BC68ABCOABD交 于点 , ,垂足为 ,交 的延长线于点 GDFFE(1 )求证:直线 是 的切线;EOA(2 )求 的值sinD FGCOBEA【思路分析】本题和前面略有不同的地方就是通过线段的具体长度来计算和证明。欲证 EF是切线,则需证 OD 垂直于 EF,但是本题中并未给 OD 和其他线角之间的关系,所以就需要多做一条辅助线连接 CD,利用直径的圆周角是 90,并且ABC 是以 AC,C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出 D 是中点。成功转化为前面的中点问题,继而求解。第二

10、问利用第一问的结果,转移已知角度,借助勾股定理,在相似的 RT 三角形当中构造代数关系,通过解方程的形式求解,也考察了考生对于解三角形的功夫。【解析】 D FGCOBEA(1)证明:如图,连结 ,则 CD90 CDAB , http:/- 6 - 是 的中点DAB 是 的中点,OC 于 FE 是 的切线 A( 2 ) 连结 , 是直径, (直径的圆周角都是 90)BG90BGCFE sinFCE设 ,则 x6Ax在 中, RtB 22B在 中, (这一步至关重要,利用两相邻 RT的临边构建等式,G AG事实上也可以直接用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比例的方法) 解得 即 222686xx323C在 中t

11、BC 13sin69E【例 5】2010,通州,一模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以 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交 AD 于 F,交 BC 于 G,延长 BA 交圆于 E.(1 )若 ED 与 A 相切,试判断 GD 与A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 )在(1 )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 GCCD5,求 AD 的长.GFEDCBA【思路分析】本题虽然是圆和平行四边形的位置关系问题,但是依然考察的是如何将所有条件放在最基本的三角形中求解的能力。判断出 DG 与圆相切不难,难点在于如何证明。事实上,除本题以外,门头沟,石景山和宣武都考察了圆外一点引两条切线的证明。这类题目最重要是利用圆半径

12、相等以及两个圆心角相等来证明三角形相似。第二问则不难,重http:/- 7 -点在于如何利用角度的倍分关系来判断直角三角形中的特殊角度,从而求解。【解析】(1 )结论: 与 相切654321GFEDCBAGDOA证明:连接点 、 在圆上,E A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BC D 123, G (做多了就会发现,基本此类问题都是要找这一对角,所以考生要善于把握已知条件往这个上面引)在 和AED12G AE D 与 相切 90 G A 与 相切 (2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5CDABCD , ,B45G 6 152http:/- 8 - (很多同学觉得题中没有给出特殊角度,于是无从下手,其实用倍分

13、关系放在26RT 三角形中就产生了 30和 60的特殊角) 30 . 1AD【总结】 经过以上五道一模真题,我们可以得出这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要证相切,做辅助线连接圆心与切点自不必说,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将半径证明为是圆心到切线的距离,即“连半径,证垂直” 。近年来中考基本只要求了这一种证明切线的思路,但是事实上证明切线有三种方式。为以防遇到,还是希望考生能有所了解。第一种就是课本上所讲的先连半径,再证垂直。这样的前提是题目中所给条件已经暗含了半径在其中。例如圆外接三角形,或者圆与线段交点这样的。把握好各种圆的性质关系就可以了。第二种是在题目没有给出交点状况的情况下,不能贸然连接,于是可以先做

14、垂线,然后通过证明垂线等于半径即可,就是所谓的“先证垂直后证半径” 。例如大家看这样一道题,如图ABC 中,AB=AC,点 O 是 BC 的中点, 与 AB 切于点 D,求证: 与 AC 也相切。该题中圆 0 与 AC 是否有公共点是未知的,所以只能通过 O 做 AC 的垂线,然后证明这个距离刚好就是圆半径。如果考生想当然认为有一个交点,然后直接连 AC 与圆交点这样证明,就误入歧途了。第三种是比较棘手的一种,一方面题目中并未给出半径,也未给出垂直关系,所以属于半径和垂直都要证明的题型。例如看下面一道题:如图, 中,AB=AC, = ,O、D 将 BC 三等分,以 OB 为圆心画,求证: 与 AC 相切。本题中并未说明 一定过 A 点,所以需要证明 A 是切点,同时还要证明 O 到 AC 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