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45209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中的习惯句式》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湯問) 2.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左傳成公二年)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七十四章) 4.项伯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5.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古代漢語的習慣句式,含 義,古代漢語中,某些虛詞與虛詞或虛詞與實詞經常結合在一起,表達一種或幾種特定的語法意義,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句式。其中所用的詞,與其通常所表示的意義和語法作用並不完全一致,多數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 掌握這些習慣句式,有助於解讀古籍。,第一節 主要表詢問的習慣句式,一如何、若何、奈何 1“如”、“若”、“

2、奈”的音義關係: 1)音:如(njia)、若(njiak)、奈(nat)三者古音繫一聲之轉。 2)義:三者意義相同。 如、若: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昭十二年公羊傳注曰:如,猶奈也。凡經言如何如之何者皆是。”又,“若,猶柰也,凡經言若何、若之何者皆是。” 奈:楊樹達詞詮:“奈,如也,若也。是今語處置、對付、安頓之義。”,2結構含義:此結構由動詞“如、若、奈”與疑問代詞“何”構成。表示:對怎麼辦;把怎麼樣;怎麼對待。 3典型用例: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2)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子罕) 3)陳文子見崔武子,曰:“將如君何?”(左襄23) 4)孟

3、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孟子離簍下),5)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成10) 6)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左宣12) 7)民未忘禍,王又興之,其若文武何?(左僖24) 8)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國語晉語) 9)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 4“如(若、奈)何”前有“無”,句意為:對沒有辦法、不能把怎麼樣。 1)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史記刺客列傳) 2)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戰齊),二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1結構含義:整個格式表示處置,用於詢問方式(方法)、原因、情況等,用做謂語、狀語。相當於: “對怎麼辦”、“把怎麼樣”、

4、“怎麼樣”等。 2“之”的功能:此格式中“之”為代詞,有時有具體的指代對象,有時已虛化,沒有指代作用。 3典型用例: 1)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 2)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3)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問:“君實深之,可若何?” (左僖15) 4)周書曰:“綿綿不絕,縵縵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战魏) 以上繫作謂語例。當其在句中作狀語時,“之”在格式中已虛化,不再具有指代意義。在“如之何”、“若之何”與謂語之間常有“其”以加強詢問語氣

5、。意為“怎麼能”、“為什麼(要)”等。 5)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論語先進) 6)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梁惠王下),7)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左閔元年) 8)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左宣12) 9)自公以下至於庶人,其誰敢不齊肅恭敬致力於神!民所以攝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國語楚語) 4“如之何”之前加否定詞“未”、“無”等,失去疑問義。表示“對沒有辦法”、“不能把怎麼樣”等義。 1)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2)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

6、亦無如之何矣。(禮記大學) 3)夫水勢勝火,章華之台燒,以升勺沃而救之,雖涸井而竭池,無奈之何也。(淮南子兵略) 三如何、若何、奈何 “之”既已虛化,也就可以去掉,緊縮為“如(若、奈)何”,用法同“如之何”,作謂語、狀語,表示“怎麼辦、怎麼樣,怎麼、為什麼”。 1)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僖22)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如何、若何”與“何如、何若” “如何、若何”是“如之何、若之何”的緊縮形式,而“何如、何若”則是由疑問代詞“何”前置凝固而成的固定用法,二者來源有別。它們只是在句法發展過程中匯合在一起。由此在用法上有共同的地方。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

7、子梁惠王上) 2)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史記蘇秦列傳),四 孰與 此結構由疑問代詞“孰”和動詞“與”組成,用於比較問句。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相當於“與相比哪個”、“與哪個”、“比怎麼樣”、“與比起來怎麼樣” 。 可用於表示比較的結果: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齊) 2)因問(陸)賈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漢書陸賈傳) 3)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孰與”還可用於詢問利害得失: 4)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 (戰齊一) 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5)宣王召大臣而謀曰:“早救孰與晚救?”(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該句式又寫作 “何與”、“

8、奚與” 、“孰如”、“孰與”等 。 6)楚王之獵何與寡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7)衛君之愛疑(人名)奚與媼?(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8)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表示抉擇取捨。相當於“哪兒(誰)比得上”。,又常寫作“孰如”、“孰若”。 9)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禮記檀弓下) 五何如 “何如”,也可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意為“與相比哪個”、 “與比起來怎麼樣”等。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書傳中言孰與者,皆謂何如也。” 予秦地何如毋予?(史平原君虞卿列傳) 也用於反詰,表示棄前者而取後者。相當於“哪兒(誰)比得上”。也作“奚若”、“曷若”。 力謂

9、命曰:“若之力奚若我哉?”(列力命),第二節 主要表反問的習慣句式,一何以為 何為 此二種格式是表示反問語氣的習慣句式。“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意為“怎麼”、“哪里”、“為什麼”等。“為”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句尾語氣詞,表示反詰、疑問。 (一)何以為 意為:為什麼(要) 呢;用幹什麼呢;哪里用得著呢。 1)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季氏),3)今吾不欲得荊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 (越絕書) 4)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呂氏春秋棄寶) 如果“何以”後是名詞,作“以”的賓語,則有時該名詞可以省去,形成“何以為”格式。意思是“

10、哪里(怎麼)用得著呢”。 5)寶鼎事已矣,尚何以為?(史記孝武本紀)(還哪里用得著公孫卿的奏章呢) “何”可以換成“奚、 惡、安”等疑問代詞。 6)恢曰:“世方亂,安以富為?”(三國志魏書溫恢傳),7)惡用是鶃鶃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 8)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遊) 9)君長有齊,奚以薛為?(韓非子說林下) 10)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史記蘇秦列傳) “以”用為動詞,可以換成“用”。 11)且使鬼神無知,又何用廟為!(漢書元后紀),(二)何為 用於詢問原因或反詰。相當於:為什麼呢;幹什麼呢;怎麼呢。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項) 2)項王

11、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3)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漢張湯傳) 4)上知朔多端,召問朔曰:“何恐侏儒為?”(漢書東方朔傳) 5)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荀子成相),二不亦乎 是文言中一種表示反問的習慣句式 。 經傳釋詞卷三:“凡言不亦者,皆以亦為語助。”知“亦”無實在意義,只湊足音節,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副詞“不、亦”連用,跟疑問語氣詞“乎”前後呼應,使說話的語氣較為舒緩、委婉,意思是“不是嗎”、“豈不是嗎”、“難道不嗎”等。實際上是用否定性的反問形式來表示肯定。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學而) 2)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

12、,不亦異乎?(孟子離婁下),該句式有時也作“無亦乎”、“不以乎”、“不已乎”。 3)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左襄24) 4)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滕文公下) 5)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禮記哀公問) 6)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韓非子五蠹) 句末的疑問語氣詞,有時可以改用“邪”。 7)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漢書司馬遷傳),三何之有(為) 一般表示反問。意為“有什麼呢”。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僖公三十年) 寇讎,何服之有?(孟子離婁下)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

13、铭) “何之為”,一般也表示反問。“為”,動詞,含義應據文意理解。 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左成12) 經傳釋詞卷二:“言何福之有也。”,第三節 主要表測度的習慣句式,一無乃(毋乃)乎 無乃”表示“不就是”,跟疑問語氣詞“乎”(相當於“吧”)相呼應,構成一種揣度性的問句,語氣較委婉。“無乃乎”義是“不就是嗎”,也可理解為“恐怕是吧”,“大概是吧”。 1)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左禧31) 又作“無乃與”、“毋乃乎”、“非乃歟”等。 2)孔子日:“求,無乃爾是過與?”(論季氏),3)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毋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七年) 4)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

14、,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史記孝文本紀) 二得無(得毋、得微、得非)乎 “得無乎”也是文言用來表示懷疑與猜測語氣的習慣句式。意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 1)日食飲得無衰乎?(戰趙) 2)蹠得無逆汝意若前乎?(莊盜蹠)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韓非子內儲說下),4)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也,公得毋誤乎?”(史記梁孝王世家褚少孫補) 5)突厥復問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隋書史萬歲傳) “乎”可以改用“邪”,意思不變。 6)今者,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蹠邪?(莊子盜蹠),三其乎 該格式主要表示測度,一般可理解為“恐怕是吧”,“大概

15、是吧”。 1)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2)若我不出,王其以我為懟乎!(國語周語中) “其”還可以同“與”、“邪”配合,組成“其與”、“其邪”的格式,表示測度。 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其”有時還可以同其他表示測度的副詞,如“無乃”、“意者”等連用,以加強語氣。 4)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左傳成公二年) 5)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韓非子顯學) “其乎”,還可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嗎”、“怎麼呢”;或表示祈使,可翻譯為“還是吧”。 6)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16、左傳僖公五年) 7)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女其行乎!”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第四節 主要表感歎的習慣句式,一何之 該句式主要用來表示感歎,“何”代詞,表疑問,“之”代詞,有指示意味,相當於“怎麼這麼”、“為什麼這麼”、“怎麼這麼”、“怎麼那樣”等。 1)何許子之不憚煩!(孟子滕文公上) 2)鳳兮!鳳兮!何德之衰?論語微子) 3)孔子游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莊子秋水),4)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戰國策趙策) 該句式中的“何”可用“奚”、“曷”以及“何其”、“何如”、“何如”等來替換。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 辰乎辰,曷來之遲去之速也!(法言問明) 二何其 由於古書中的代詞“其”,可以兼有“彼之”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在主語明確的情況下,“何之”格式可以改成“何其”。 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論語子罕),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何其”又可寫作“奚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