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05474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12课 拿来主义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3(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第12课,晨读新课启航,积累写作点滴,探究文本研读,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领悟学海览胜,应用体验之旅,识记知识必备,写法简析,写法借鉴,鲁迅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不管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不管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评

2、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新文化很快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3、玩物丧志。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比呢? 杨曾宪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

4、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洪烛圣坛上的鲁迅,民族之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

5、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

6、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杂文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

7、情的多重功能。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su,zh,xun,x,bi,ln,p,chng,gun,min,tng,gun,h,du,xi,d,磕,嗑,瞌,粹,勃,悴,萃,悖,炙,灸,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不免未免,不免,未免,2吝啬吝惜,吝啬,吝惜,(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碰了一串钉子:即“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5)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辨析:,“碰了

8、一串钉子”运用不当,该成语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礼尚往来”运用正确。,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二)解读文本精要 1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回答“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实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概念及其内涵

9、提示:具体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恶果是造成封闭、落后。送去一批古董到巴黎,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实质是媚外、讨好、投降。,2第1段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怎样理解“捧”和“挂”? 对应考点:赏析语言 提示:“捧”为“双手承托”之意,表示郑重、敬慕、媚态可掬;“挂”用得很准确,说明了只有几张画却一路 “挂”过去,显得多么寒碜、可怜,颇具讽刺意味。 3课文第3段中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分析论证方法,提示: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

10、与,不想取得他发了疯;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 4第4段中“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中“抛来”与“抛给”应如何理解?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内涵 提示:“抛来”是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是强迫对方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地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奴役中国的目的。,二、阅读课文第79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5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态度

11、,根据第8、9自然段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对应考点:分析作者态度,提示: 错误态度:,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保存清白,羡慕,拒绝继承 (逃避主义),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占有”“挑选”的方法:,吃掉,送药房供 治病,留一点, 毁大部,散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吸收(使用),趋利避害(使 用),作为史料、 反面教材(存放),剔除(毁灭),6第8、9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除了比喻论证,还有什么论证方法? 对应考点:分析论证方法 提示: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

12、”“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本文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写作思路 提示: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提出“闭关主义”和 “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把它们驳倒,也就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拿来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立

13、住了,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稳。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拿来主 义”的观点更加突出。,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个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 “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使用”“存放”“毁灭”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情况,都十分贴切。,2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 义”,接着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个弯

14、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便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作者先破后立,相得益彰。“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因此,从揭露批判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理论更鲜明有力。,如何使用破立结合论证法 破和立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破就是驳论,立就是立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

15、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的途径有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两种论证方式在议论文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交错使用的。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以充分申述正面论点。正所谓“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采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才更有力量,才能论述得更彻底。 写这种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本所立论点的对立面 以立论为主的立论、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要用适当的篇幅驳斥错误观点,驳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

16、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要是错误的,又要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如“论冒尖”这个题目,如果确立“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做新时代的先锋”这样的论点,就可驳“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 “不为最先”“中游保险,上游冒险”之类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观点都是所确立的论点的对立面。如果不能理解驳论部分与文中所立论点的关系,单从形式上考虑,为驳而驳,驳斥的论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不是文中所立论点的对立面,那就弄巧成拙,使得文章破立脱节,结构松散,论证无力。,2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 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钉子精神赞一文先立后破,在充分论证了“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这一论点后,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然而”过渡,很自然地转入批驳“我有时间,不用挤”“我有那个样子,不用钻”。立的是“挤”和“钻”,破的是“不用挤”和“不用钻”,破与立紧密联系,浑然一体。,3要注意立论文与驳论文的区别 用破立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