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77650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必修3(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物质循环判断正误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 环。() 4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 力。(),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连线,2信息传递的作用填空 (1)种群的 离不开信息传递。 (2)信息可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繁衍,种间关系,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连线,1碳循环 (1)循环过程图解,1.有关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判断双箭

2、头的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 中的CO2库,除双箭头外生产者(A)只有 出发箭头,大气(B)只有接受箭头。 (2)消费者(C)接受一个箭头而出发两个,分解者(D)则接受 两个出发一个,两者之间物质流动方向是从消费者(C)到分解者(D)。,2生物富集现象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而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这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不同。,1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 源是 () A大气中的CO2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解析:人体内的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

3、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答案:A,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A为大气中的CO2。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D BC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图中含有的最长的食物链是DFEBC D图中的过程所代表的都是呼吸作用,解析:从图中可看出D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答案:C,1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2.生态系统三大基本功能的重要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

4、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3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在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是人们对信息 传递的就用,.,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发生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畴。,答案:B,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 是双向

5、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人类未参与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人类利用能量的问题。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存在两个关键环节,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答案: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实例: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6、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最终将导致原生态系统的崩溃。,特别提醒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 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 丧失。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适 当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 就

7、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 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 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答案:A,6(2011杭州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 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

8、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命题角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考查点主要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如2010年全国卷T5、山东卷T6、江苏卷T1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在新课标考题中也有所体现,

9、如2009年海南卷T6、广东卷T6。,(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在命题形式上既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也可以简答题形式考查。,2009年,中国政府做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 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的形 式进入大气圈。根据图甲(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 “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 _。,(3)从微观上看,过程主要在细胞

10、内的_(填细胞器) 中进行。 (4)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 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kJ;B种群干物质中蕴 藏的能量为2108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 2.5108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则A的能量值是_。,(5)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 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 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 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 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关系, 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 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制

11、约浮 游藻类的数量增长。,解析(1)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态系统遗留的有机物进行分解。(2)燃烧煤可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缓解温室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量)、植树造林(增加CO2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量)和开发新能源。(3)过程为光合作用,其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4)B从E中获得的能量是210851109kJ,D从E中获得的能量是2.510851.25109kJ,二者的和,为2.25109kJ,所以E剩余的能量为0.7751010kJ,A的能量值0.775101020%20%3.1108(kJ)。(5)投放杀灭藻类的药物,杀死藻类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12、,造成了二次污染,且药物处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用竞争或捕食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答案(1)分解者(2)CO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3)叶绿体(4)3.1108kJ(5)污染水体(或 “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竞争捕食藻类,本讲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原理 (1)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意 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2)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13、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4)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足的太 阳能。当然,生态缸中一定要封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设计要求,(2)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缸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14、。,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缸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 _, 原因是_。 (2)丙缸比甲缸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 _ _。,(3)丁缸与甲缸相比,氧气含量_,原因是_ 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_ _; _。,解析据表格分析可知:乙缸无光照,藻类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种群密度下降。丙缸与甲缸相比,少泥沙,分解者很少,无法将该缸中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丁缸与甲缸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丁缸与甲缸相比,氧气含量低。总结结论的方法:找出该组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归纳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据表格分析甲缸为对照组,乙缸、丙缸、丁缸都为实验组。乙缸与甲缸相比少光,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丙缸与甲缸相比少分解者,不久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丁缸与甲缸相比多小鱼,消费者过多,也造成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缸中动物不能过多,过多会使生产量消耗量,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答案(1)下降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有机物累积不能被分解(3)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