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418952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训练 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案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限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梭伦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创设公民大会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职权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以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在梭伦改革前公民大会已经存在,取代战神山议事会部分职能的是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2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雅典民主政

2、治的奠基石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缓和而不是得以根本解决。答案C3史记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实行连坐之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勇于公战”是因为变法奖励军功;“怯于私斗”是因为害怕邻里纠纷导致连坐。答案C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判断能力。

3、依据法令内容可判断,法令严苛符合法家思想。答案D5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公元前362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答案C6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同汉族士族的联系巩固北魏的统治提高行政办事效率A BC D解析少数民族的汉化

4、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以巩固北魏的统治,缓和民族矛盾,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7(2011芜湖质检)“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投机倒把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市易法 B免役法C均输法 D青苗法解析从“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均输法。答案C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可能不会受到地主反对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青苗法限制了大商人、高利贷者的盘剥,募役法取消了大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清查了地主隐瞒的土地,都损害了地主的利益,必

5、然受到地主的反对,排除A、B、C三项。答案D9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王安石以“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专掌训练,达到“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答案C10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

6、解能力。信仰自由说明人可以有自由和独立性,故B项正确。答案B11诸侯有权决定本国臣民的信仰,这一规定()A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B使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C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信仰自由的权利D实现了彻底的宗教宽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即诸侯有权决定本国臣民的信仰。B、C两项不合题意,而D项说法错误。答案A12“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都()A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B都发动过武装起义C筹划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D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A、B两项是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和活动,A、

7、C、D三项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和活动,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故选A。答案A1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作为一个专制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是最根本的。如果不是自身统治受到威胁,单是其他因素,是不可能使其走上改革之路的。答案D1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又称为解放法令。对“解放”一词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做私有财产买卖和扣押C农

8、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D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获得解放的农奴,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管理,并没有获得完全人身自由。答案A15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这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错误的是()A埃及实行包税制,包税人享有特权B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D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引起农民反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判断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包税制,在此基础上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而包税制造成了埃及农业的落后。答案B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措施中不可能推动埃及近代

9、化的是()A采用西方大机器生产发展军事工业B规定各部部长和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C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D聘请西欧国家的军事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并用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C、D三项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有利于埃及的近代化,但B项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恰恰是埃及近代化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答案B17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A下级武士 B大名和武士C广大民众 D上级武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倒幕运动时,

10、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所以依靠的“草莽志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答案A18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保护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其深远影响是()A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B出现了大量雇佣农民C导致农业长期落后,制约工业发展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就限制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的落后。而且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的发展。答案C19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建立()A君主立

11、宪政体 B开明君主政体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解析由材料中“皇上则为元首”,“三权分立”可判断是君主立宪政体。答案A20戊戌变法实质上是()A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B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帝党和后党的斗争C资产阶级内部上层与下层的斗争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戊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实际上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答案D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6分,24题14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12、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梭伦的诗歌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说明能够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主要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两个改革者的命运都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什么样

13、的素质?答案(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理国家。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上三冗三费疏材料三南宋朱熹认为,王

14、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你是否同意朱熹的观点,结合材料三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冗兵、冗官、冗费。改变积贫的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改变积弱的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而造成一些弊端,但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显然有失公允。变法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解。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