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95130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

2、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

3、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4、3.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在继洋务教育在技艺层面上、维新教育在制度层面上接受西方教育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1)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儿童的个性得以发展。(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平民化是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成为普遍现象,不少人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

5、教育,使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3)教育的实用化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4)教育的科学化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提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重要内涵和特点,表现出强

6、烈的理性色彩。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4.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袁世凯倒台后,政府撤消了袁世凯所颁布的教育纲要及教育宗旨。“五四”前夕的1919年4月,由范源濂、蔡元培、陈宝泉等人组成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在民主思想的推动下,平民教育呼声强烈,义务教育得到提倡。1917

7、年10月,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请促进义务教育案,次年10月又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案,要求政府切实实施义务教育,各地也纷纷落实推进。虽然全国和各地普及教育的计划落实效果往往并不明显,但教育界人士确在为此作着努力。(3)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育宗旨、学制、教育结构的改革相适应,中小学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随之展开。主要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中白话文和国语的推行。其次,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

8、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

9、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

10、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上海也组织了留

11、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在其倡导下,1912至1913年间赴法留学者达80多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初是一场以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为主要追求,以工读结合为手段的教育运动,逐渐转变为寻求革命救国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和革命运动。在此过程中,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比较正确地认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并进行了一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的实践尝试。同时,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对留学教

12、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5.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真教育”。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1)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即科学的教育化趋势。(2)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

13、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此即教育的科学化趋势。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

14、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国家主义教育派共同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促成了学校中军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加强,也促成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一度以国家主义为教育宗旨,但是,由于其核心概念“国家”的含糊和抽象,以及一概而论地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并与20世纪20年代业已形成的人民革命潮流相背,加之其浓厚的政治宗派色彩和一些成员依附军阀的言行不一,使之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明令禁止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就此消沉。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初,

15、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猛烈冲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最早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法。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加速了中国教育界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引进。五四时期的中国教育是以反封建、反传统为主旨的,而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1919年4月底,杜威来华讲学,掀起了中国教育界宣传、介绍并运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高潮。1921年,孟

16、禄来华,作平民主义在教育上的应用的讲演。1922年,麦柯尔、推士来华,指导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验,并指导学校搞实验。1925年,柏克赫司特来华,作“道尔顿制”讲演。1927年,克伯屈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讲演“设计教学法”,并参观晓庄师范学校附小的实验,出版了克伯屈讲演集。2.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由克伯屈依据杜威问题教学法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张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打破教学科目的界限,摒弃教科书;强调教师的责任在于利用环境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活动由于目的不同,划分为创作、欣赏、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类型。其一般程序为:确定目的(包括引起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