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含有答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959881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含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含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含有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出题人:蒋勇 审题人:王微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2、。第卷 (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2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A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C在唐以后逐渐

3、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3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4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5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

4、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6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7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

5、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8敦煌文献中唐天宝之前户籍上没有自买田的记载,而天宝六年(747年)以后,户籍中买田的记载明显增多。这说明当时A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C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D西北农业生产力衰退9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

6、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10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同货币的兑换处。这反映了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 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11表1 内容 文献 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左传文公五年 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霸形 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

7、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 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念形成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12“王天下” 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因时而变创新突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哲学体系日益完整13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A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 B科举制发展亟

8、需标准化教材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14徐光启曾说自己“受知先生(焦兹)为深”,故“文要有益于世”“能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据此可知徐光启A是明朝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 B倡导正确对待西方科技C深受焦兹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D成为古代科技集大成者15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 D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16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

9、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17共产党月刊创刊于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出6期,在全国秘密发行。在创刊号的短言中,陈独秀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该月刊在当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A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冶主张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第一次以书面形式传播了社会主义 D对建

10、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8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1927)的187%激增至六大(1928)的776%。这一情况说明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19鸦片战争后,民生药房注册的“苏东坡乘驴”金灵丹热销华中地区,市场上出现了“黄不彦乘驴”等仿冒的金灵丹。为此,民生药房根据商标法迫使仿冒者停止侵权,并在注册的商标、商品的包装、商号的种类等方面精益求精,以防假冒。这反映了A医药业仿冒造假现象严重 B中医制药业界竞争日益激烈C工商业

11、者商标意识的加强 D工商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20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无法享受学校教育。185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这说明A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和普及B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C鸦片战争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D对外交流已促使中国放弃了华夷之辨211918年严复慨叹:“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天地,泽被寰区。”这说明严复主张A学习西方进化论变革制度 B利用本土文化

12、救亡图存C融合中西方文化维新变法 D与时俱进适应主流文化22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23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由此在中国首创“统一经营、三包到队、定额到丘、责任到户”的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这种方式A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变革 B违背了经济规律,是“倒退的做法”C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