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3413299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调查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 调查研究 摘 要 II 编号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 姜堰市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 调查研究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71064031 系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班级 710640 指导教师XXX【讲师、工程师】 顾问教师XXX【工程师】 二九年六月 摘 要 I 摘要 步入 21 世纪以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普及程度非 常高,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由于其收费低廉,节目丰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 迎,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因此,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 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叙述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历程及有

2、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然 后着重介绍了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它的性能指标,包括其涉及到的各项参数 要求,接着描述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几种传输方式,并将它们的构成,技术特征, 优缺点做了详细的叙述,最后,分析了有线电视网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不足 之处需要改造的地方并将改造的方式,实施方案都做了介绍。 有线电视网络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还 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不过通过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有线 电视网络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现状与趋势,发展前景,升级改造 目 录 II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概述 1 1.1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1 1

3、.2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1 第二章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3 2.1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3 2.2 有线电视系统的常用参数 3 2.3 系统性能指标 5 2.3.1 下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5 2.3.2 上行传输通道主要技术要求 5 第三章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技术 7 3.1 电缆传输技术 7 3.1.1 电缆传输系统的组成 7 3.1.2 电缆的传输特性及其补偿 7 3.1.3 对远距离传输的限制 8 3.2.1MMDS 的技术特征 8 3.2.2MMDS 传输系统的构成 8 3.2.3 受无线传输缺陷的局限性 8 3.3 光纤传输技术 8 3.3.1 光纤传输技术的特征

4、 8 3.3.2 光纤传输系统的构成 9 3.3.3 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开放平台 9 第四章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 11 4.1 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趋势 11 4.1.1 有线电视的发展呈现以下明显特点 11 4.1.2 有线电视网络以后将会采取的传输模式 12 4.2 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 14 4.2.1 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提 14 4.2.2 网络升级与改造的目标 15 4.2.3 网络升级改造的形式、模式 15 4.2.4 网络升级改造的实施 16 4.3 有线电视的发展和完善应注意以下问题 17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第一章概述 1.

5、1 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支新兴产业。中国有线电 视技术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 从VHF频段、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750MHz、860MHz有线电视城域网系统, 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电缆、MMDS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 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网到双向交互网络。同时, 先进的数据传输设备、数字传输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成功 运用,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

6、国家信息化结构框架“三网一平台”的基础网络地位。有线电视技术先进,有 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型共用天 线系统、大型共用天线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小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75 1985年)大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851995年)有线电视系统阶段(1996-现在)。 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阶段。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 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 网。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

7、A平台和一个以传输 数据为主的B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 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 输手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己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 市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 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我国有线电视进人了实现数字化、交互 式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的实验阶段。 我所调查的姜堰市,有线电视已经十分普及,家家户户早就看上了画面清 晰,节目丰富的有线电视,目前,当地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处于由模拟信号传 输向数字信号传输的转变之中,估计到2010底,全市人

8、民就能看上节目更加丰 富多彩,画面更加清晰的数字电视了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 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1)有线电视: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 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2)付费电视: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方可收看的电视节目。 (3)双向有线电视:具有上、下行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 (4)前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用以处理需要传输的由天线接收的各种无线 信号和自办节目信号的设备。 (5)分前端:系统辅助前端,通常设置在服务区中心。其向下传输模拟和数 字电视信号,同时接收源于服务区内所有用户上行传输的信号。 (6)干线系统:在有

9、线电视广播系统中,用于各类前端之间或前端与各分配 点或各光节点之间传输信号的链路。 (7)光链路:利用光纤通信技术传输声音、图像和数据信号的链路。一般由 光发送机(电光转换器)、光纤、光接收机(光电转换器)及其他必需的 光器件(如光放大器、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和光衰减器等)组成。 (8)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以光纤为干线、同轴电缆为分配网的接人网。 (9)光节点位:为HFC网络中完成光、电或电、光转换的节点,以光纤与前 端(分前端)相连,以同轴电缆与分配网络相连。 (10)下行传输通道:HF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下行方向从前端或任何其 他中心节点分配到用户的网络部分。 (11)上行传输通道:HF

10、C网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上行方向从连接到网络的 用户到前端或任何其他中心节点的网络部分。 (12)系统输出口连通用户线和接收机引人线的接口装置。 (13)双向用户端口:用户室内的可向下传输信号和向上传输信号的双工接入 端口。 第二章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通过在姜堰有线电视台的调查,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大致了解了我 国各省市有线电视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它们各方面的性能与指标。这里,我们将 姜堰市的有线电视系统着重叙述一下。 2.1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有线电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 (1)前端 位于信号源和传输系统之间,对传输信号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设备组合。

11、它是系统信号处理的中枢。前端设备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信号质量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2)传输系统 对于超大型或大型 CATV 系统而言,传输系统指远距离传输的超干线或干 线。它位于前端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之间。对于干线系统的技术要求是将前端 信号传送到各个干线分配点所连接的电缆分配系统。同时必须达到载噪比和非 线性失真指标要求。传输系统一般分别采用电缆、光纤或微波多路 MMDS 三种 方式。 (3)电缆分配系统 位于传输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之间,把前端经干线系统传输的信号进行放 大和分配。将信号均匀地分配给各用户,并使各用户终端得到规定的电平。同 时,各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隔离作用互不干扰。

12、对于双向有线电视系 统还必须符合反向回传通道的技术要求。 2.2 有线电视系统的常用参数 (1)图像载波电平:在 7552 终端上调制包络峰处(同步头)的图像载波电 压的有效值,以 dB 衅表示。 (2)伴音载波电平:在 75,12 终端上无调制声音载波电压的有效值,以 dBpV 表示。 (3)载噪比(CM:图像载波电平有效值与规定带宽内系统噪声电平均方根值 之比,用 dB 表示。 (4)交扰调制比(Cm)在系统指定点,指定载波上有用调制信号峰峰值对交 扰调制成分峰一峰值之比,用 dB 表示。 (5)载波互调比:在系统指定点,载波电平对规定的互调产物的电平之比, 用 dB 表示。 淮安信息职业

13、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4 (6)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在带内成 簇集聚的二次差拍产物的复合电平之比,用 dB 表示。 (7)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在系统指定点,图像载波电平与围绕在图 像载波中心附近群集的复合三次差拍产物的峰值电平之比(多簇产物时应取叠 加功率) ,用 dB 表示。 (8)交流声调制比(HM):基准调制与峰一峰值交流声调制之比,用 dB 表 示。 (9)相互隔离:在待测系统的频率范围内,任意频率上系统某个输出口与另 一个输出口之间的衰减,对任何特定的设施,总是取其频率范围内所测得的最 差值作为相互隔离,用 dB 表示。 (10)色度

14、亮度时延差:电视信号中色度和亮度分量通过被测系统之后,它 们的延时不等称为色度亮度时延差,用 m 表示。 (11)回波值: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测得的系统中由于反射而产生的滞后于原 信号并与原信号内容相同的干扰信号的值。 (12)上行汇集噪声:源自于用户端、电缆和无源传输设备引人的干扰,以及 光纤和有源设备自身产生的噪声在前端或分前端汇集形成的噪声。 (13)上行最大过载电平:保证链路中上行光发射机和放大器不造成严重过载 失真条件下,在用户端可以注人的最大上行电平值。 (14)上行通道群延时:在规定频段内不同频率信号从用户端到前端接收端产 生的传输时间差。 (15)上行通道传输延时:信号从最远路由

15、用户端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 收端传输的总延时。 (16)窄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窄带低速数据的信道频段。 (17)宽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宽带高速数据的信道频段。 (18)通道串扰抑制比:在双向系统运营时,上行信号(满负载时)对下行电 视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传输技术指标劣化。下行图像载频电平与因此产生的寄生 产物电平的比值。 (19)上行通道的载波汇集噪声比(CN):用于在规定上行测量信号源电平 值为标称值条件下,对上行物理通道作广义性的传输质量判别。CN 等于上行 信号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减上行汇集噪声电平(双向通信 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 。 (20)用户端口保护隔离能力:

16、当某用户端引人强干扰时,可能导致某信号频 段(信道)停止服务。系统对其引人干扰抑制的分贝值。 (21)用户电视端口噪声抑制能力:在同一用户室内,规定其用户电视端口 (或电视传输物理通道)相对于该用户的双向数据端口(或数据物理通道)对 上行传输公共通道具有的抑制(隔离)能力。 (22)上行电平:上行信号功率(P1)与基准功率(PO)比的分贝值,即 lO1gP1PO。通常用 dBwV 表示。以在 75f 负载电阻上产生 1,V 电压的功率 (0.0133 卜助 为基准。 (23)上行传输增益:在双向用户端口注人电平为 A1 的信号,经过上行传输 通道,在前端或分前端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处侧量到的电平为 A2,上 行传输增益 G=A2-A1,以 dB 值表示。 2.3 系统性能指标 2.3.1 下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1)系统输出口电平(dBuv)60-80。 (2)载噪比(dB)43(B=5.75MHz)。 (3)载波互调比(dB)57(对电视频道的单频干扰);载波互调比(dB)54(电 视频道内单频互调干扰)。 (4)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