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373959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第2章专题1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精做江苏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评价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具体考点同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要求”。一、(2005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地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

2、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

3、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

4、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整体把握1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本文先借波兹曼一书提出了

5、论述问题(第一、二段),再介绍了波兹曼媒介文化观的内容(第三、四段),后转入论述中国电视文化娱乐化的事实(第五段),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担忧(第六段)。2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凭借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重点批判了中国现实存在的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娱乐化的事实,表达了作者虽然坚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波兹曼的文化灭亡论,但娱乐至上的环境确实令人担忧的观点。问题研读1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答:_答案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试题评点本题考查的是作者观点信息的筛选、概括。阅读范围明确,答题要求清

6、晰,关键在于对文段内部层次、观点的把握。语段共有11个句子。可分为三个层次:第句为中心句;第二层包括第至句,阐释了媒介观的主要内容;第至句为总结句。难点在于第二层次内两个小层次的再把握。第至句为第一小层,介绍文字的媒介靠书籍,电视是以现时为中心;第句为第二小层,句为因,句为果。据此可见,答案信息点集中在文段的第三句上。这道局部文意概括题考查的是对局部文字的精读(细读、深读)能力,这是江苏卷不论是在文学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中都突出强调的一个能力点。2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7、处?答:_答案(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2)举例说明的方法。(3)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效果的分析能力。“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一问其实答案已在第一问暗示了。值得注意的是,高考答案给出的是“举例说明”似乎是一种说明方法,规范的说法应为“举例论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中心是理解论点、论据、论证及其相互关系,而突出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是江苏卷重视文本特征的一种坚持。3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答:_答案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

8、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试题评点借助句子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江苏卷一贯的命题特色。试题所给的是两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所谓“理解”,就是找出作者不同说法的理由及表达的意图。答题区间就在第六段,阅读时要抓住“我相信不过”这些句子内容。令人感兴趣的是时隔八年后的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见后面论名声“问题研读”第2题)的考查形式几乎与此题相同。二、(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

9、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

10、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

11、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整体把握1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李逵虽然情感上亲近但理性上并不认同。接着逐层深入地分析李逵身上的可怕性及对生命的不珍惜。最后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2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借对李逵身上“纯朴的嗜血”特性的分析,否定了李逵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滥杀无辜的嗜血

12、行为,希望人们珍惜自己的、别人的生命,对生命多些悲悯情怀。问题研读1 文中作者着力分析的李逵身上的矛盾是什么?(2013年考试说明样题)答:_答案嫉恶如仇,但不讲是非曲直;看不惯以强凌弱,但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矛盾”一词,它暗示答案的组织必须是一组矛盾的表述。2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2)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3)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的态度形成对比,是本文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解析

13、解答第一问要细读文章第二段,答案非常明显。第二问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去思考、分析。“复杂的感情”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段是“纯朴”的方面,第二、三、四段是“嗜血”的方面。结合文中作者语言的感情色彩,也能得出答案。第三问涉及论述性文章的说理方法问题,那就是通过对比,有力论证作者的观点。试题评点该题是一题三问,前两问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原文中的“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中的“却”至关重要。第二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原文中说“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第三问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作用。答论据作用,首先考虑的是对论点的证明,再考虑论据间的关系。3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答:_答案(1)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2)反对滥用暴力。(3)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解析本句在文章的结尾,是总结性的重点句子,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好不要活在现实生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