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3133038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化与融合——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考未来设计的趋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化与融合一一从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思 考未来设计的趋势未来中国的设计将走向何处,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这是每一个设计者乃至社会大众都迫切想要找出答案的问 题。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随 社会不断的现代化,文化也在现代性方向转变。“设计”, 虽然是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行为和意识,但严格的设 计,应当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概念。自从设计师这一职业的出 现,自觉的设计的行为就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一个强大的推 动力。同时,今天的设计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设计 问题。从广义的角度说,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创造问题。 要看清今日的设计,必须深刻洞察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包 括政治

2、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国家文化政策、人民 的审美修养、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思考未来的设 计趋势,若能站在文化的发展趋势之基础上,这样去思考问 题的实质,才会看得更清,看得更远。虽然我们对文化的认 识能力非常有限,但设计者应当做出这样的尝试。分化改革开放的确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浑然不分的总体性 或中心化社会,所有制、社会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所 有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严格的一元性和政治性,政治、经济、 文化局度强制地整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权力话语的控制和投 射。经济体制上的国有化和计划性,消解着任何独立运作的 可能性,经济是政治的附

3、庸。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组织体系, 使全体社会成员都隶属于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之中,个体的 行为和独立性被抑制了。文化的一元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 垄断性,在不存在任何其他异质文化成分的环境中,它具有 唯一合法化的地位。观念、审美趣味的一元化,都是政治系 统的必然延伸。在文化大革命反对封、资、修的“革命” 口 号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状态深受影响。与他人 绝对一致的外表和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是保持无产阶级艰 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本色,“求同避异”是普遍的文化心理定 势。唯恐由于一些微小的差异而被人视为异端。除了三餐一 宿最基本的需要外,中国人没有欢乐,没有消遣。在那样的 生产导向的时代,消费视生产

4、计划、配给计划的马首是瞻, 能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已是不易,更勿需谈设计关注消费者 需求了。因此中国的设计在那样的封闭的环境中是没有生存 空间的。7 0年代末,8 0年代初,改革开放迈开了脚步,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多种所有制开始并存,行政包办一切 的中心化体制逐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统一的计 划让位于平等自由的市场供求和竞争。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仅 使物质生产迅速复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更对社会的 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虽的影响。中国开始了从一元向多 元的分化。平均主义走向分化差别,从官本位走向市场化, 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中国社会已经从高整合低分化的 社会转向一个分化程度不断提高

5、的社会。按照一些社会学家 的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 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而从传统社 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社会各个方面的 彼此分化,各个社会子系统开始具有并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相 对自律性。韦伯和哈贝马斯都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原 先整合在一起的不同领域的逐渐分离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的 政治-经济的分化,也迅速导致了其他各方面的分化的连锁 反应,文化的分化当然也是其重要影响结果。经济的自律和 分化导致了观念的极大转变,市场经济促成了市场化的大众 文化的出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普遍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建 立是“人的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基础,

6、是满足人的“多方面 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平等 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经济根 源,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 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 的消费;使计划经济大群化、统一性的消费变成直接与个体 兴趣、爱好有关的消费。由于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自 主的选择、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意识越来越强。今天,穿 什么样的服装、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完全取决于自身,没 有哪一种是强加给消费者的。从企业的市场战略角度而言, 就是市场的不断细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位至关重要, 消费群体的分化越来越细,开发适合目标群体的产

7、品、服务 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融合分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现象, 但在历史进入新世纪,国际背景、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日渐复 杂之时再认真地审视文化发展,我们会发现,在分化发生的 同时,还潜在的存在着一个消解、融合的过程。这同样对设 计的探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认真思考。信息资讯正在 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WTO的加入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的资金、科技、贸易的大潮,也使文化的交融日趋复杂, 中国本土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异质文化的能虽,消解传统的文 化所确定的各种边界。这种融合现象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种形 态:1、地域界限的模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传统社会的特征在于一种“本地生活在场

8、的有效性”,时间和空间的地域性密切联系 在一起,因此使得文化的地域界限十分牢固,而且彼此有别近20年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入地域 文化的经营和传播,信息流通的快捷、交通运输业的日益进 步,促成了文化的游离,文化系统本身在不断的抽象化,越 来越脱离原来特定的地域限制和特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传递到以前无法触及的地区。时间被虚空化了,出现了真正 的超越不同地域特征的北京时间。这种文化的媒介化,对原 有的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破除,使文化在日益的平均化和同质 化。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原本属于特定的“本地生活”的 文化材料,它的有效性只有在文化主体在场的情况下才有 效,现在经过大众文化的改

9、造迅速可以成为普遍使用的材 料,成为一种时尚。最典型的是那些原本带有浓郁的地方特 征的文化产品或风格。像一首民歌,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流向 歌曲而广为传唱,一种民艺造型风格,也会因为某种社会时 代因素的激发而迅速化为时尚物品而充斥街头。这样,它们 也就失去了与“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主体的内在联系,成 为与这样的本地生活无关,成为那些不具有“在场有效性” 的其他主体的文化消费品。当一种起源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产 品成为人人享用的商品时,当它们变得为所有人喜欢时,它 本来具有的“地域特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就在以越来越迅速的速度消解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地生活 在场的有效性”。不仅在中国本土

10、内是如此, 经济的开放化、 信息化,促使中国不再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发展的形态,而 是卷入了更大的“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从巴黎时装的流行 风,到好莱坞大片的上映,西方文学艺术风格潮流的渗透, 生活方式的吸收与接纳,等等,都在促使今日国人生活形态与观念的演变。国际化产品视觉语言的流行,对国际品牌的 青睐,既是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新的契机,也是压力与动 力。2、雅俗界限的消融在传统文化中,雅俗之间的分野是明显无疑的,贵族文 化和民间文化作为一个雅俗文化的二元结构,即对立乂和谐 地构成了社会整体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大众主体性、参 与创造生活意识的觉醒,再加上物质条件日渐充裕所提供的 手段上的辅助推动

11、,大众文化发展得极为迅猛,艺术与非艺 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 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 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 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 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 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 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 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 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 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

12、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 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 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 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 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 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 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 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 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 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 创造生活的愿望。3、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消融在传统文化中,艺术是虚构的文化形态,虽然总是以某

13、 种方式和日常现实联系在一起,但从根本上说,逻辑上和观 念上的界限实际上是存在的。但这种虚幻和现实的界线在信 息社会的发展中受着技术的强烈冲击,进而在人们的生活行 为和观念中被模糊了。其中之一方面就是电子传媒的普及引 起视觉文化在生活体验中地位的上升。大众传媒如今日已普 及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影等模拟和再现真实之物 迅速而逼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看到“真实”的场 景,了解同步发生的现场直播的动态。影像性的视觉文化在 当代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不断地消解着传统文化 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特征,话语文化日益让位与直观快捷的视 觉文化。另一方面就是网络的冲击,也许当初万维网在美国 军事

14、部门研制成功之时,他们根本没有料想到网络的普及速 度之惊人与对世界冲击之大。网络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 递,这个数字化的世界更使人们真实地体会并实现了生活的 虚拟化。网上教学,可以在家中参加虚拟课堂的授课,和虚 拟的教师对话;网上购物,可以尽情浏览、比较各大购物中 心的商品,并点击以确认购买;网上交友,你面对的人可以 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声音,一切都存在于双方的现象中, 个人也可以以虚构的身份参加虚拟社会的活动而不许顾虑 会被察觉。今天的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已经因为网络的 介入而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代文化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模糊的 一个重要转变在于,文化生产可以预先设定某中逻辑或模 型,进而依照

15、这些虚幻的逻辑来模拟。这就是法国学者鲍德 里亚所说的“地图在先地域在后”的游戏规则的出现。可以 依照现实的需要而将问题借助于虚拟的形式解决。例如时装 界数码模特的出现,可以取代真人模特儿现场表演,就是一 场惊人的革命。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虚拟现实的运用,不仅 可以使顾客看到虚拟现实的物体实态,甚至可以让人去触 摸、感受到它。这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深刻的,其直接后 果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的出现,它取代了我们所熟 悉的日常现实,转而成为我们理解现实的主要途径。4、文化中年龄界线的消失在一直以来的人们的认识中,年龄通常是一个导致文化 产品类型和边界存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年龄在文化上有不 同的伦理

16、的、心智的和审美的差异,这是传统的文化的年龄 界线。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各有不同的文化形 态。但是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发达、异域文化的交融、外来文 化的影响等等,越来越使似乎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年龄上的界 线也模糊起来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开放 型,像书籍、杂志、画报等印刷媒介,电影、录像、电视、 网络等电子媒介。虽然节目在内容形式上有面向不同受众群 体的定位,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是面向所有群体的。事实上, 在手段上做到排他性是不可能的。在开放的信息环境的影响 下,各年龄阶层的生活观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从当 前人们的生活趣味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一些过去从未出现过 的现象:一是成年人的“返童现象”,二是儿童的“早熟现 象”。成年人越发对卡通等类型的文化的固恋,甚至在大学 生中卡通片、卡通饰品都是很流行的东西。从弗洛伊德的人 格发展的理论看来,这种成年人的返童现象可以说是人格发 展的一种停滞甚至倒退。“固着”或“固恋”是一种心理病 症,它将会导致个人生活和行为的焦虑和不适。是否成人儿 重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