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909236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 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观念的变革,具象到不同的教育环节,语文教学必然要出现重大变化。毫无疑问,它使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仅以今秋开始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阅读而论,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套教材高一读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

2、言文的能力。高二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读内涵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可见,新教材布局是全新的。即使高一与原教材要求相似,但体例有很大变化,比如它的单元不是按文章体裁而是按阅读能力要求组成;阅读单独编排,以突出其重要性,显示其独具的任务和规律。新教材阅读面宽,会让我们接触到具有多维性特征的文学、文化现象。阅读能级要求较高,特别是“研讨评价”这样的要求,我们教师恐怕连心理准备都不够。这么丰富的内容,怎么教?过去以单一的语文知识为支撑的模式化的分析不管用, 阅读教学要换上诵读积累、整体感知、熏陶感悟、培养

3、语感这些关键词。总之,轻车熟路不见了,老生常谈适应不了,述而不作达不到要求。因此,要胜任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我们得脱胎换骨,重塑自我,努力重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重构?笔者认为,既为期待目标,又为当务之急的有三条: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第二,找回思维主体;第三,重建知能结构。 一、克服非理性信仰 非理性信仰是指缺乏可靠的理念依据、缺少科学分析认定的信仰。在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活动中,这种情形比较普遍。以学习别人的东西为例。肯定一个说法,采用某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借鉴某种经验,常常依据个人的爱好、习惯或经验,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

4、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这样学来的东西,多数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由个人的习惯性,甚至是下意识的巧合而赞扬乃至崇拜的对象,很可能靠不住,或者不适用。 要克服非理性信仰,基本途径是学习和思考。尤其是思考,多动脑筋,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不致于迷惑。仍以学习借鉴为例。考察某种实验,借鉴某种经验,采用某种方法或模式,科学的办法应该包括三个叩问过程:它依据的理念是什么?这理念是否靠得住?可行性如何?任何经验、模式、方法和程序,没有理念基础,就难免主观盲目,想当然最容易坏事。这理念还得具有科学品格,理念靠不住,就会把经念歪。牛顿那样伟大的科学家,由于不能超越“绝对上帝”的错误观念,导致他拒绝接受

5、“绝对的空间不存在”的事实,尽管这个事实已经隐含在他的著名定律之中。 科学的理念从哪里来?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只能从经典书籍和教学实践中来。了解经典,须认真读那些值得读的书;投身实践,要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读书学习,能获取理论,科学思考,才不致于盲从。即使别人的成果被证明十分可靠,也得认真消化,把它咀嚼得如同己出。拿来应用,还得看看怎么做才符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对待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包括课本,都应作如是观。克服非理性信仰,才有可能让语文教学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同时,高举理性旗帜,弘扬理性精神,是自我重构中的原则要素。克服偶然性,追求必然性,养成习惯,形成动力定型,就能达到“自觉”的境界。

6、钱梦龙先生创造的“三主”导读法,就是这种境界的生动体现。它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产生于个性化的实践追求之中。“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是钱先生治教的慧眼。在这样的大师面前,我们亲切地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灵光。哈姆莱特的著名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广他赞美人的不同寻常,把“理性”放在第一位。 二、找回思维主体 这个标题令人怀疑:难道我们的思维主体失去了不成?可是笔者也常常扪心自问:我们上语文课时,到底有多少内容是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7、?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几种是自己的实践和创造?即使“拿来”的东西,是否都经过反复的斟酌揣摩?造成这种情形主要是客观原因。其一,求同、整齐划一是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价值观,不成定论的东西就不能引入课堂,勇于改革,敢于独创的人难以被宽容。其二,有的人(尤其是名人)热衷于制造这方法,那模式,有些实在是简便易仿,无需培训就可得心应手的高级形式主义,让我们这些识别能力不强的普通教师长期受到负面影响,陈陈相因,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其三,标准化考试和训练,惟一的答案,使“述而不作”成了我们的义务,有时甚至被弄得神经兮兮的,哪里还敢去独立思考?把教参往课本上搬,把课本往试卷上搬,把试卷往学生头脑里搬,这么教起来,天

8、长日久,还有什么主体作用?还能有什么创造性?整齐划一、事事求同、缺乏思维个性的行为方式,怎么可能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造就不拘一格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按照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得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新教材倡导教学尽量少提供结论,多一些思考,重视学习过程。这就迫使我们的思维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重新发挥积极的、能动的作用。面要做到这一点,最要紧、最切实、且有效的途径,在于努力培养我们认真研究个别问题的兴趣。 自然科学志在寻求普遍性,愈是撇开特殊性、个别性,就愈有理论高度。而语文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包含在人类的精神现象之中,特殊性、个别性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隐

9、含在个体本身。因此,语文教学要认真地研究每个“这一个”。试图从中找到“一言以蔽之”的包医百病的什么方式、方法、模式,即使不是形式主义,也只能是哲理层面的摸索,脱离了语文本体。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真正价值决定于对个别问题的把握水平。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培养这样的爱好:认真地研读每一篇课文;经常咀嚼古今文学精品;有计划地啃它几本经典;认真研究有代表性的教改个案;热心细致地研究以学生为载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语文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独立地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安排好每一个课堂程序;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记下自己的体会;鞭策自己每学年写一两篇文章。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持之以恒,定会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10、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形成教学个性,产生特有的教学魅力。 举一个例子说。首都师大欧阳中石教授的学生向他请教书法的动静和平衡处理艺术,欧阳老师问他的弟子:“知道前后芋,子午步(京剧中的术语)吗?”然后,他起身“做”出这套姿势。学生见状,立即明白了动静相互为用,不平衡中自有平衡的道理。这样的教学艺术镜头产生于教师对所授课业的个性化体验,产生于欧阳教师的多才多艺而又能融会贯通,也产生于老师对弟子智慧状况的了解。这么一个类比,一个动作,悟性极强的弟子触类旁通,其所得所悟,胜过耳提面命,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语文老师,在个性体验、独立思考和教改实践上须下苦功夫,到达一定的程度,定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从

11、心所欲,不逾矩”那样的境界,应该成为毕生的追求。 三、重建知能结构 语文教育的新时代向我们固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知能重构任务已迫在眉睫。从知识而言,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单一型知识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的常识;二是传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一口话、一笔字、三百篇文章”(当然能全达到这个要求的恐怕不在多数);三是评价方面单一的常识系统,平面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而复合型知识结构,既要有“知”,还要有“识”。要扩大知识的外延,把它建立在文化的层面上,特别是要构建在文史哲的层面上。通过博见多闻,兼收并蓄,思考吸收来获得积累。狭义的语

12、文知识应着眼应用。不迷信,不胶柱鼓瑟,不玩牛角尖里翻筋斗的把戏。在评价方面要建立立体的、多元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无知必然无能,但二者并不一定都成正比。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重塑,两点最要紧:一是阅读,一是评价。 在阅读方面,如前所述,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因此,我们应该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文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用研究的眼光审视文本,审视解读文本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扩大阅读面。文学名

13、著要读(或重读),新大纲上规定学生必读的书,老师必须先看。文化经典要读,历史、哲学、美学方面的要籍,选它几本,啃它几部。自然科学领域那些我们不能全懂又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比如时间简史那类著作,也要读。此外,要养成翻阅报刊杂志的习惯,有价值的文章,还得研读一番。 再一个就是评价,一个是阅读评价,一个是学习评价。前者评书,后者评人。由于语文教育观念的飞跃,评价能力的差距可能会更明显。比如即将进人高中教材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以我们头脑中固有的价值尺度和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评得像样。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构建,前面已有一些一般性叙述,总之是有赖于建立在新视矿新思维之上的学习研究。相形之下,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是一

14、门没有书本的学问。大观念只有一个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依归,别的全在实践和创造。评价能力强的语文教师,能让学生始终有成功感、成就感,有自信力,避免“失败教育”的误区,并且善于利用评价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种能力的构建;要求我们转变评价观念,调整价值系统。作学习评价,既要有敏锐的目光,又要有宽容的胸襟,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给予评价。对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成绩、课堂答问和质疑,都要如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及时而又令人信服地肯定其合理面、闪光点,必定大有益于学生进步。言过其实的表扬或不合理的否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高中生。说到这里,笔者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如果我们的学习评价,能扭转学生的期待方向由期待先生的结论或褒贬转向求诸自我,那该多好!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