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开明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90526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开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开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开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开明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一. 本周教学内容: 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二. 重点、难点:记叙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1. 分析人物的动作、肖像、语言、心理及其思想性格。2. 概括事件。(依次、重视“段”)3. 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谁做什么作铺垫;写谁做什么与谁做什么对比,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揭示中心:_);语言上(运用了_修辞手法,表达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什么情)4. 把握文章的中心。(卒章显志)5. 开放性试题:注意靠向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认识/分析本文的语言或写法特点)

2、说明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审题抄原文推敲表述的准确性(范围、程度等)。常见试题:1. 判定说明的对象(准确)2. 分析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说明的具体内容。(挨着它的语句,中心句)3. 概括要点。(中心句/一句话包含几个要点,还是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4. 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一定结合句子,避免万能答案)议论文阅读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定义、位置、论据)2. *段是怎样证明本段的观点的?分析论证过程:本段先提出中心论点:_;然后用_做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从正面(反面)证明观点/用_论证方法从正面(或反面)证明观点。务必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避免万能答案。3. 划线

3、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4. 第一、二、三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段摆出论点:_;第二段论据_;第三段论据_;一与二、三段之间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典型例题】(一)阅读说“宽容”,完成15小题。说“宽容”“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下触怒了居功自傲、心狭量窄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 ,“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

4、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相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 ,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张英的

5、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的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

6、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向,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 ,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1.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第1段的第_句话。选文是一篇比较典型、浅显的议论文。重在考查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考查学生阅读浅显的议论文的能力。第1小题,题目要求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论点”定

7、义的把握。学生应该从“论点”的定义入手,到文中筛选符合作者见解、主张的那一句话。答案: 2. 文中三个正面事例做为事实论据,选材的角度不同:蔺相如感化廉颇的事例,是古代事例,是_的事例;张英感化邻居的事例,是古代事例,是为解决邻居间矛盾而宽容他人的事例;_的事例,是当代事例,是为公众利益而宽容他人的事例。 第2小题,题目意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答这类题时,应该先仔细阅读相应的段落,逐一筛选信息,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还可以依据所给“样板”,选用相同类型的短语。 答案:为国家利益而宽容他人 女售票员感化乘客(意思对即可)3. 第3段文字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8、_第3小题,题目要求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应该把握两个要点:运用什么事例证明了什么。答案:对蔺相如感化廉颇的事例进行分析, 表明这一事例可证明中心论点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意思对即可)4. 第6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在文中用“”标出。第4小题,题目要求分层,重点考查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把握,看看哪几句是“记叙”,哪几句是“议论”这就是分层的依据。答案: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的多好啊!5. 文中第8段的议论必不可少,为什么? 答:_第5小题,题目要求分析“第8段的议论必不可少”的原因。我们先看看第8段写的是什么,再分析它为什么必不可少;又因为它是议论,就一定要分析议论的角度。答案:这段议论强

9、调“宽容”是有原则、有条件的;这就把道理讲得更全面,更严密,避免议论的片面性。(意思对即可)(二)阅读公交车里的掌声,完成69小题。公交车里的掌声出行坐公交车,对于座位的特别关注,是最近退休才有的事。我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去抢门争挤,经验是往里走。车的后半部立着根柱子,抱住它,既可免除摔倒之虞,又便于发现“二手座”。“下车的请提前往外走。”占据这个位置,哪个要动身,都逃不出你的眼睛。 时值五月底,“非典”肆虐的高峰刚刚过去,坐车的人就增多了,戴口罩的减少了,气氛也明显地轻松了。挨窗户坐着位胖小伙,看我一眼,又低头看书了。一位打扮入时的女青年,身体斜靠在他的椅子背上,跟坐在后排的几位男女同伴兴致勃

10、勃地聊天。从快速不清的语调中可以推测出,他们公司有人害怕“非典”不辞而别,老板如何让他们加班顶替,南四环合租房子多么便宜看来,他们要到终点才下车。 一位口罩吊在胸前的白发老者上车了,他步履稳健地向我向柱子走过来,我的手赶紧移开一点儿空位给他,他微笑着点头示谢。看书的胖小伙主动起来让座儿。这时,没等老者反应过来,旁边的那位女青年顺势一滑,抢先坐在椅子上。 “有人给您让座儿了!”我故意高声说。老者淡然一笑,表示知道了。女青年却佯作不知,若无其事地望着窗外。 太缺乏教养了!我故意咳嗽两声,想提醒她,也暗示我心中的不平。没想到,这两声干咳,惊起一片惶恐。那女青年乘机喊道:“有病离远点儿!”这话像一块石

11、头砸过来,立刻激起了公愤。车里的气氛紧张起来。我是“非典”的毒源,周围都变成了密切接触者。惊恐、怒不可遏、谴责的目光,从四面射过来,支支锋利,如芒在背。面对这不白之辞,必须澄清。我一把扯下自己的口罩,当众宣布:“我没有非典病,有的只是爱管闲事的毛病。” 我把她争抢座位,如何装聋作哑的经过说了一遍,她极力反驳说,胖小伙不是让座儿,是到站该下车了座位面前,机会平等。 “车已经过站了,你看他下车了吗?”我手往前一指,车里的目光顺着我的手指,同时望过去,那胖小伙就站在前门,正朝我们微笑呢! 在众目睽睽之下,女青年再也无话可说,很不情愿地站起来。白发老者劝我说:“你坐,坐。坐下喘口气儿,千万别激动。”

12、“我还是站会儿好!”我真的坐下,那太不识时务了。 “我的想法跟你一样。”老者一下来了精神,谈起他的生活观念,“上年纪人要少坐多站,站就是锻炼。我平时有事出门走着去,赶上非坐车不可,也总是打站票。”说完,拍拍那女青年的肩膀,“姑娘,还是你坐吧!” 姑娘重新坐下。老者又发起感慨:“现在的青年,活得比我们累,两眼一睁,就是拼搏竞争。在车里常看见有的站着就摇摇晃晃地睡着了,逮着个座儿,就掏出书本来充电。其实,他们更需要多坐一会儿。” “说得好!”不知谁喊了一声,车厢里响起劈劈啪啪的掌声。 车子继续前行,车里静得出奇。我心里怅然若失,好像被什么触动了一下。一场风波因我而起,却因白发老者而平息,其中恐怕有

13、个心态问题吧?群众自发的掌声又是什么意思? 这掌声不正说明,我们的生活里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吗!(2003年8月5日北京晚报第36版 作者李士芳)6. 联系全文看,文章开头写“我”在公交车上“特别关注”“座位”,其作用是什么? 答:_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写法上的妙处。答案:为下文作铺垫,交代了“我”能看到车里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意思对即可)7. “没等老者反应过来,旁边的那位女青年顺势一滑,抢先坐在椅子上”之后,“我”依次做了哪几件事情? 答:_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答这类题时,应该先仔细阅读相应的段落,逐一筛选信息,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答案:“我”故意高声提醒女青年给老者让座; “我”故意咳嗽两声,提醒女青年给老者让座;也暗示自己心中的不平; “我”面对女青年的不白之词,当众反驳; “我”将女青年抢座的过程公布于众。(意思对即可)8. 从全文看,“群众自发的掌声”有哪些含义? 答:_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记叙文的阅读在于领会作者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才能够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