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552509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特级教师俞国平文本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

2、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本文语言恳切,字字充满血泪。但是跳出文本看文本,本文的叙述略显“空泛”,似有被夸大的嫌疑,文本中充溢着较多的“官方语言”,文本似乎过于显示了作者的老成持重。不管怎样,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却是纯粹的,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的。设计理念: 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不纯粹是人文的,如何体现语文“本体”,要切实注意文本语言,给予学生语言的滋养。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浓烈、饱满,主题极为鲜明,教学中须恰当地把握情感

3、的“度”,否则很容易浓了情感,荒了语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调子”,极易滑向思想道德“说教”的泥沼。为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中要紧扣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和平”的内涵,建构“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凯旋、卓越、弥漫”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3、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有关联合国的知识,认识几任秘

4、书长,切出维和行动等方面的资料。一、导课一、谈话导课师:老师今天想与你们聊一聊什么是幸福?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是怎么感受到幸福的?生1:幸福就是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快乐的生活。生2:幸福就是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生3:幸福就是没有战火硝烟。 师:是的,我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国度,可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师:读课题时语速应再紧凑些,每个字不能平均用力,应该有重点强调的地方,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应重点强调啊?生:(学生试读)“呼声”。师:那好,请大家再读一遍,让大家感觉

5、到这个呼声深沉而强烈。【点评:在和平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是很难体会战争残酷的。课始,教师并没有慷慨激越的导入,只是从看似简约平实的幸福话题切入,再渐渐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雷利身上,对话慢慢展开,自然唤起学生倾听雷利呼声的情感。】二、巩固复习(出示生词)维和牺牲失去悲痛战争呼吁制止维护凯旋征战贡献圣坛罪恶健康阿姨妻子威胁蓝盔弥漫永驻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些词语。生:(自由读)。师:能不能用上前两行生词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先想一想再说。生:爸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要呼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师:你用了几个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简

6、洁明了,不错。谁还愿意说说?生:爸爸是一名维和战士,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失去爸爸我很悲痛,“我”要向全世界大声呼吁:希望全世界的人们不要战争,维护和平。师:你组织语言的能力很强,句子说的很完整。师: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谈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生1:是光荣战士。师:请把话说完整,再来说说。生1:爸爸是光荣战士。生2:爸爸是卓越的军事观察员。生3:爸爸非常爱自己的家人。生4:爸爸很热爱和平。【点评:教师通过出示两组词语检测了学生对词语认读的情况,但这只是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以第一组词语为线索,学习梳理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意。我们仔细读第一组词语,不难发现它正是课文内容的核心词语,也是

7、文本内容的一条主线,以此为依托可以便捷的梳理出文意,为中年段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供帮助。此处教学,教师醉翁之意是在渗透一种概括文意的方法。如果长期引导,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核心词语把书读薄,学生就会自觉发现文本的主要信息、逐步学会重组语言材料,最终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师: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想象当时的场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二、研读(一)自主研读。顺势导入: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为了和平事业爸爸远赴异国他乡。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

8、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爸爸。请大家默读课文1-4自然段,划划写爸爸的句子,好好读读,从中体会到什么。(二)重点交流。1、呈现“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1)学生交流,谈体会。在学生谈中点拨,引导朗读,读好“深情的目光”等处。(2)引导:“那深情的目光”还似乎在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如“我爱你们!”,“我一定健康平安地回来”等)(3)师:这深情的目光透露着的是浓浓的亲情,荡漾着的是爸爸那无限的爱意。为了维和事业,爸爸义无返顾地走了,走向了遥远的异国他乡留下的只是那深情的目光与一个美丽的约定。齐读。(4)深入:爸爸带着深情的目

9、光与美丽的约定走了,爸爸走后,作为儿子的“我”会怎么样呢?(如果:在思念,也在回忆,还在想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我会在回忆什么呢?想象些什么呢?)预设生成要点:我可能在回忆爸爸在的时候的美好日子。比如去溜冰,去踏青等等。我可能想象爸爸在异国他乡的紧张工作。比如巡逻、站岗,甚至战斗等。我可能想象爸爸回来后我们去迎接的情景。比如带上鲜花,见到爸爸,被爸爸抱起等等(5)教师小结引导:是的,我仿佛看到爸爸紧张的工作,我似乎听到爸爸远在他乡的深情呼唤,我可能在做梦的时候也梦到爸爸的回来,回来!这是一个儿子久久的期盼!2、爸爸回来了吗?是回来了!课件呈现:图片,哀婉的音乐响起以及文字: (音乐响过5余秒钟

10、后图片文字切入)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1)教师配乐范读。(停5-10秒)(2)导:此时,你就是文中的儿子,你就是他的妻子,你就是他的朋友,或者你是其他人,看着这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看着这鲜血染红的征衣你会根据生成要点,随机点拨:孩子,看着你爸爸的遗体,你老师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那无尽的哀痛!请你读读。你读出了内心的伤痛,尤其*读得缓而低沉,很精彩!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是啊,失去丈夫意味着失去家庭的支柱,老师从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的心都快

11、碎了!作为他的朋友,此时此刻你(3)导,从大家刚才倾吐的心声中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悲伤。是的,去了最远的地方也有归来的时候,即使是最漫长的等待也有相逢的那一刻。同学们,假如爸爸没有牺牲,假如爸爸平安回来,我们应该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见面时的情景下下来。教师提示:爸爸步出机舱了他远远地就只见妈妈,此时我,爸爸一把抱起我交流,点评。(4)转,同学们真善良,想象得那么的富有生活的乐趣。然而此时此刻,有*吗,(没有),有的只是痛哭失声的场景;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伤痛啊;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呀!回忆美好的过去,看着痛苦的现在,我的心都碎了!(5)配乐读,让

12、我们和着音乐,再次感受作者这惨痛的心。齐读。(6)顺势导,爸爸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呢?读读课文,呈现:3、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1)指名读。(2)这三个词语,这三个标点符号真是震颤人心!教师示范读,引导个性读。(3)教师引读:啊,我妈妈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他呼唤的是(4)全班齐读。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深入阅读,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呢?(爱孩子,爱祖国,爱和平)难怪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这样评价爸爸: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1)指名读。(2)充满敬意地齐读。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既

13、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学生体悟“刻骨铭心”的痛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情境的营造,用音乐、图片、语言营造强烈的“情感磁场”,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体验、写话、朗读,始终围绕重点语句反复咀嚼:品其言,悟其意,感其情。“悲剧就在于将美好的事物逐一击碎”,为了增强孩子的体验,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有意“放大”小作者与父亲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场景,通过这一“补白”与“见到父亲时的那份惨痛”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体验,“召唤”孩子主动参与感受。本段教学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三、深探(一)研读5-7自然段。1、导,爸爸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从

14、此,我再看不到的面容,听不到他的声音,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请默读课文5-7自然段,划划有关句子。2、学生读文,划句。3、指名读句,呈现: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4、学生稍谈,导: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件呈现战争中孩子受伤的画面,同时配以哀婉的音乐及一组数据。看到这些,相信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想说什么?6、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上述句子。(二)回读“呼声”。1、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

15、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板书:要不要)“救救孩子们,”2、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我们大家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生齐读第7自然段。设计意图:用具体的数据资料、图片补充印证战争所造成的罪恶,“和平”的曙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教学从课题出发,回归课题,回归整体。在音乐的渲染中让学生感受和平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生活总是美好的,尽管她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带着灰色的心情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