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2520959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8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课件1-5-1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教学提纲(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人口数量,1中新社巴黎2009年1月13日电法国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官方数据 显示,2008年,法国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已突破两个,成为欧洲生育 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图回答(1)(2)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的下降来完成。不同的国家,人口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因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数量的增多,对资源需求量加大,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扩大,生 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量增大,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 人类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

2、境关系的现实矛盾,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使 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二、人口问题,2(2010上海模拟)读下列有关中国、印度的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19902000年人口增长表,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2000年),(1)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_;两国 中净增人口数量更大的是_,原因是该国_。 (2)表中显示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高于印度,但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却 低于印度,其主要原因是_。,人口基数大,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3)从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列举一个已经出现该人口问题的我国的城市:_,你认为解决

3、这个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 (4)请参照“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完成下图。,人口老龄化,上海,关心照顾老年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答案:画图略,解析:(1)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主要是因为两国人口基数 大;印度增长更快一些,主要是因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2)我国实 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因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较低。(3)我国即将面临 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解决此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建立社会保障制 度,关心照顾老年人等。(4)注意给出的图例,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图 形。,1人口容量与环境问题的产生,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三、人口迁移,3下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

4、,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 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 图,回答(1)(2)题。,(1)甲曲线所代表城市 ()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劳动力日趋紧缺 (2)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 B新疆 C河南 D江苏 解析:人口的增长有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及自然增长,二者比较可 判断该区域人口的增长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对各城市人口自然 增长率和迁移差额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选项中四省区人口变动情况,丁所反映的是江苏。 答案:(1)B(2)D,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人

5、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 生长期变更。 (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我国的“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4.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有所不同,自然因素是人口 迁移的基础,但目前社会经济因素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A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了 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B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6、这样可以 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 C负面影响: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子女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等。,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 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 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节了我国各地 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农、牧、渔、副业的发 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

7、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 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 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对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不清,【典例1】 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 (2)题。,(1)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 () A B C D (2)国家可能是 ()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易错剖析:第(1)题,一些学生误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的增长 仅取决于出生率

8、,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增长必然较快。其实一个国 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影响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 第(2)题, 一些学生易误选B。美国人口增长率在0.4%0.8%之间。,解析:(1)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即自然增长 率最大的国家,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的出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也很 高,所以其自然增长率并不高,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很低,所以 其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增长最快。 (2)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差不多,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可能为德 国。 答案:(1)C(2)D 纠错感悟:易混人口再生产类型辨析 原始型与传统型的差异:原始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和死亡

9、率 都极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极低;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 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然增长率较高。,传统型与过渡型的差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自然增长率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而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死亡率较低,因此自然增长率呈“高中有降”的趋势。 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高低”含义: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则居高不下,自然增长率在1.5%3.0%之间,促使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在0.5%1

10、.5%之间,前期高后期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降至负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是常规的考查方式,需要提醒同学们两点:首先,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一般可以把2%、1.5%、1%分别作为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其次,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时一方面要看“三率”数值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三率”的变化趋势,二者结合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最为准确。,不能正确判读人口金字塔图,【典例2】 读图,回答(1)(3)题。,(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

11、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3)该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易错剖析:一些学生不去详细分析题中所给人口金字塔图的构成,不 去分析人口的性别比重、年龄结构,只凭印象中的典型人口金字塔图 的形状来解题。 一些学生在做第(3)题的时候误选中国,因为中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类 型是现代型,这些学生没有仔细读图,没有将三幅图联系起来看。 解析:(1)从三幅图分析,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老年人口 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 (2)从人口年龄结构看,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人口平均寿 命延长,而女性老年人口比重大于男性,说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 性。 (3)图示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应为发达国家,符合题意的只有日 本。 答案:(1)B(2)A(3)B,纠错感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类型及判读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 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下面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