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北京市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405451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6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北京市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届北京市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北京市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北京市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届北京市人大附中2015 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2、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 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 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 成为儒家典籍, 被后世统治者 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春秋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 项正确;孔子的春秋不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儒学汉代时才被 统治者所推崇,当时是已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

3、 春秋是编年体,故D项 错误。 2.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 家提倡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 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 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 D 【解析】 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 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 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董仲舒“天人感

4、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 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 “天下为主, 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 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3. 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1 人, 刺史“奉诏条察州”, 主要依据“六条问事”, 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 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

5、方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可知, 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 4.1956 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 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 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 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 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答案

6、】 B 【解析】 据材料“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作说 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注重市场营销 策略,故B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长沙铜官窑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故A 选项错误; 长沙铜官窑也不能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故C选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13 个 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但也不能说明其产品主要销往海外,故D 选项错误。故选 B。 5. 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 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 在 A. 增加财政收入B. 提高土地有效利

7、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D.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 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 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信息可知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容,A项 错误;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不是政府的本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发 展农业生产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C项错误。所以选 D 6. 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 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 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

8、元时期 A. 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 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 社会变动促进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 平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某种平话”属于市民文学, 宋元之际城市经济发 展是市民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故 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用科技的发展,故 A项错误;理学不是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故 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变动, 也不能说明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 B。 7.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 使自

9、由手工业 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 、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 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 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自由手工业者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 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州地区丝织业发 达,资本主义萌芽形成, 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 故 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形成说明社会内

10、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有利 于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故 C项错误;当时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松动,故D项错误。故选 B。 8.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 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 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 明该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后,不合题意时间,故A 项排除;

11、据材料中“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可以 得出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故 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水陆交通的是否发达进 行描述, 故 C项排除; 古代中国主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因此“全依赖市场” 的表述不准确,故D项排除。 9. 下表为从上海进口(靠港)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年份进口船只数目货物载重 1844 44 艘8534 吨 1849 133 艘52547 吨 1852 182 艘78165 吨 1855 437 艘157191 吨 A. 西方加速资本输出 B.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 列强开埠通商意图 D. 上海航运国内领先 【答案】 C

12、 【解析】 表格反映了上海开埠通商后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在不断的增加,是能够体现 出列强开埠通商意图的, 所以选 C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货物”载重表等字眼 体现的是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选项 A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未涉及小农经 济的问题, 选项 B不符合题意, 排除;是外国船只数目增多而不是上海的船只数 目增多,所以不能反映出上海航运国内领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选 C。 10. 李鸿章认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 不专为军火而设。 臣料数十年后, 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 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由此可见,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了

13、 A. 帮助政府与民争利 B. 壮大清朝军事力量 C. 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D. 引导民资投资工业 【答案】 A 【解析】 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等字眼足以证明李鸿章办洋务是利益的 驱使,能够体现出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了帮助政府与民争利,选A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材料根本就没涉及到壮大清朝军事力量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 排除;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了利益而非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选项 C不符合题意, 排 除;李鸿章办洋务的资金是官资而非民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1. 清朝初期,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且对 回国者严加制裁。 到了晚晴时期,

14、清政府给予海外华侨国民身份,并正式将海外 侨民纳入领事馆权责保护范围。清政府这一调整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标志着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C. 根源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由清初歧视、制裁华侨到晚晴时期保护华侨, 这种变化体现 了晚清政府看重华侨的经济实力,吸引华侨回国投身建设, 减轻财政危机, 客观 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A项正确。清政府由清初歧视、制裁华侨到晚晴时 期保护华侨体现了观念的变化,但不能说标志着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排除B。 根源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有关,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国际地位的提高

15、,排除 D。 所以选 A 12. 下图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中 国 A. 传统手工产品的质量下降 B. 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机器产品是在增加的,而机器产品属于工业, 所以 示意图是能够反映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的,选 D是符合题意的, 正 确;示意图是看不出“质量”下降的,也看不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 所以选项 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示意图反映的是中国的商品输出而非列强 的资本输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

16、题选D。 1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 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报刊杂志对传播新思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材料体现了报刊杂志是 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选 C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传播西方思想是以报刊杂志 为主而非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 自身就是错误的,科学著作不可能仅仅由大量外来词构成,不符合题意,排除; 外来词是西方的文明成果并非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本题选 C。 14. 民国初年,“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 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