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2275367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作者: 日期: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在比利时,一千多名学生同时将曼妥思薄荷糖放入到健怡可乐瓶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乐喷泉世界纪录。”这一则短短的小新闻勾起了我们的兴趣:曼妥思和可乐?这不是在每个便利店里都能买到的糖果和饮料吗?这跟喷泉有什么联系呢?接着,我们尝试搜索了“曼妥思 可乐“关键词,真是我们孤陋寡闻了,这个居家小实验由来已久,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专门的表演。还有一个中国创意团体从中发现商机用曼妥思和可乐推动了一辆某品牌的汽车为该汽车商家做宣传。把曼妥思与可乐混合,就会产生“沸腾”现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于这个实验的帖子、视频更是深深地吸

2、引了我们,甚至流传着“曼妥思+可乐=死亡”这样的死亡公式。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怀疑:这两种普通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真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会不会是网络视频加了虚假的特效呢?在怀疑之余,更让我们不禁想自己亲手试一试,并深入研究实验现象产生的机理。于是我们提出了“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我们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 了解收集关于实验的资料1. 关于曼妥思曼妥思(Mentos),又名曼陀珠(台湾),一种薄荷糖,口感柔软,口味新奇,于1932年一对外国兄弟在波兰的旅途中发现。 二战以后曼妥思在荷兰鹿特丹落地生根,清新口感横扫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世界各地逐渐感

3、受到曼妥斯的魅力。 “曼妥思,以其外脆内软的独特口感和珍珠般的外形而享誉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年轻人所喜爱的糖果品牌。而今在中国,曼妥思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推出新口味、新包装的曼妥思,以期让每一个中国的消费者都能体验到曼妥思的独特之处。”(曼妥思官网品牌介绍)2.关于曼陀思和可乐网上有一则新闻:一个巴西小男孩因为将曼妥思薄荷糖与健怡可口可乐一起食用而死亡,同样的事故一年前也发生在巴西的另一个男孩身上。谣言出现后,引起了一些消费者的恐慌。可口可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人在当中恶意编造谣言。 可口可乐公共事务及传讯部经理王雷表示,喷出“一米高”泡沫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种现象

4、不会出现在市民食用的过程中,原因是“实验现象与现实中食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口可乐公司的代表王雷透露,曼妥斯薄荷糖外表比较疏松,容易吸水,当它遇到可口可乐等所有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时,会发生一种浸透作用,产生大量泡沫。“但吃糖时,把糖放在嘴里,通过咀嚼和唾液作用,糖表面马上会被破坏,因此遇到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也就不会产生大量泡沫。” 曼妥思薄荷糖的制造商不凡帝范梅勒糖.(中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称,其产品经过了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选用原料都是安全的。 但是,我们任然对于曼妥思+可乐是否会发生剧烈反应,反应原理、成因究竟是什么,曼妥思和可乐一起食用是否会致命等一系列问题感到疑惑,对此,我

5、们进行研究实验调查。二、 调查“沸腾可乐”现象在网络上的传播程度搜索“曼妥思 可乐”关键词,百度找到相关网页约68,300篇,找到相关视频260个;google搜索 曼妥思 可乐 获得约 23,800 条结果,google视频获得约 178 条结果。三、 进行初步实验2010年2月19日,寒假期间,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实验。为了避免可乐喷出弄脏地面难以清理,我们选择在户外进行实验。实验材料是普通型瓶装可口可乐和曼妥思。在把一颗曼妥思放入可乐瓶中后,出现了我们期待中的实验现象,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完全不像网络视频中的那样壮观,能喷十米高。放入糖果后,瓶中产生了白色的泡沫,泡沫缓缓淌出可乐瓶口。我

6、们以为是曼妥思的分量不够,随后把几乎整条的曼妥思都放了进去,但是泡沫并没有增加,只是渐渐消退。虽然实验并不成功,但至少证实了曼妥思与可乐确实能发生反应产生类似喷泉的现象,网上的流言并非虚构。我们准备之后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四、 分析研究成因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向化学老师询问,我们了解到: 碳酸饮料当中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静止状态下,这些气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有外界物质或外力作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冒出来,剧烈摇晃过的可乐和啤酒能冒出大量气泡就是这个原理。一般可乐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比较缓慢,某些薄荷糖的某种成分催化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加速释放,引起饮料发生喷涌。

7、 曼妥思糖含有一种叫做阿拉伯胶的化学物质,而曼妥思薄荷糖中的主要成分有阿拉伯胶和结冷胶等食品添加剂,这是两种比较新的高档食品增稠剂,法定允许使用。而曼妥思和可乐产生的喷泉很可能是这两种食品添加剂一方面加速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和饮料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瞬间释放出来。 这两种化学物质遇到含有碳酸盐成分的可乐后,让水分子的表面张力更易被突破,以惊人的速度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并且由于可乐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和薄荷混合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释放产生的气体让可乐喷出很高。五、 多次试验分析比较2010年5月16日,星期天早晨小组从学校买回三瓶可口可乐,一瓶雪碧,三卷不同口味的曼妥思

8、薄荷糖,分别是柠檬薄荷味曼妥思糖,强劲薄荷味曼妥思糖,超强薄荷味曼妥思糖,为了做对比实验,还买来薄荷味的何氏,准备在下午活动可是做实验。中午课间时间,小组成员因为上一次实验失败的影响,对此次实验成功并不抱太大希望,就打开一瓶可口可乐,毫不犹豫地扔进一颗曼妥思。本以为不会有太剧烈的现象,没想到在放进曼妥思一两秒后,大量可乐喷涌而出,产生小型“喷泉”,喷泉持续了近15秒钟的时间,还打湿了一小组成员的大量试卷,在场的人都惊讶、兴奋。由此我们也认识到这个“喷泉”的威力,也让我们在正式实验时多了一份小心与耐心。下午活动课,我们正式开始实验。实验地点选在教室后门处较开阔的角落。我们把一瓶可口可乐打开瓶盖放

9、在地上,一颗一颗的放入曼妥思糖。放入第一颗曼妥思糖后一两秒时间,涌出大量的可乐,持续不断。继续加入第二颗曼妥思糖时,由于大量涌出的泡沫,泡沫与平时摇可乐时产生的泡沫类似,大量的泡沫覆盖满瓶身。曼妥思糖已经不能依靠自身重力进入瓶中,只能在小组成员加入第三颗曼妥思糖时将两颗糖同时塞入。在加入第五颗曼妥思糖后,我们发觉。“喷泉”强度没有再增加,于是停止加入,但“喷泉”仍然持续了近20秒。20秒后泡沫逐渐消失,但瓶内还在产生泡沫,为了防止反应还会继续,我们盖上了盖子。接下来,我们开是做第二个实验。打开一听雪碧,放入一颗曼妥思。可能由于瓶身形状不同,或因为没有可乐中咖啡因的缘故,这次实验虽然仍有很多泡沫

10、涌出,但明显没有用可乐做实验时产生的泡沫多、威力大。随着加入曼妥思颗数的增加,产生的泡沫也没有再增多,“喷泉”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短了很多。(以上两个实验详情请观看视屏资料)第三个实验是荷氏薄荷糖与可口可乐的实验。这一些,与第一次实验方法步骤相似。我们把一瓶可口可乐打开瓶盖放在地上,一颗一颗的放入何氏薄荷糖。放入第一颗何氏薄荷糖后一两秒时间,泛出少量的可乐。继续加入第二颗何氏薄荷糖时,看到涌出的泡沫与平时摇可乐时产生的泡沫类似。再入第五颗何氏薄荷糖后,我们发觉,泡沫流的强度没有再增加,于是停止加入。现象一共持续了近10秒。10后完全消失。看情况反应不会再继续,我们盖上了盖子。这一次反应剧烈程度比第

11、二次实验又轻了很多,只产生一点小泡泡,又很快消失。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清理了现场。由此我们发现“喷泉”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反应物的成分,反应容器的形状,反应物的外表状态等都会影响实验现象六、 讨论曼妥思可乐的安全性那么,那则巴西孩童同时使用曼妥思和可乐致死的新闻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无从得知,网络上对此事的报道也自相矛盾。有报道称证实此事的真实性,也有报道澄清此事是谣传。但是,从网上大量帖子来看,很多爱刺激的青少年称同时使用曼妥思喝可乐的吃法在同学间很流行,有“流行”来看,曼妥思和可乐不但不可能致死,而且伤人的可能性也不大。我们找到一个网络视频,视频中,一个老外,在嘴里塞

12、了几乎一整条曼妥思,然后往嘴里灌了几口可乐,然后可乐迅速的从嘴里喷了出来,样子很是狼狈,但是并没有痛苦的迹象。由以上的资料可以知道平时同食可乐和曼妥思应该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可乐喷泉的威力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仅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并不足以证明。一位同学勇敢地亲自尝试了一番,他吃了一颗曼妥思,随即喝了可乐,没有任何迹象,也没有可乐从口中流出。经过亲身试验之后,我想可乐曼妥思并不至于致人死地,食用时没有危险。但是对于更加年幼的小朋友呢?我们无从得知,但还是建议过于年幼的小孩不要尝试以防危险七、 利用其他实验资料整合分析我们用可乐和雪碧分别做了实验,然而,要完全弄明白引起实验现象的全部原因,以及究竟是可乐

13、和曼妥思中的哪种物质在起作用,所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如果我们要进行更加严密的实验,更深入的探究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种变量,也就要用到单独的可乐和曼妥思原材料成分,如薄荷,纯的咖啡因,阿拉伯胶等食品添加剂以及二氧化碳等,二不能简单地使用曼妥思和可乐。单独研究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可用小苏打水,盐汽水,普通糖水等做实验,这也并不困难。但是要弄到其他这些食品添加剂的难度相当大。并且对于实验的威力我们并不清楚,很有可能因难以控制二产生危险。正当我们的研究陷入困境是,负责收集材料的同学找到了全纪实频道的一个电视节目流言终结着。其中有一期节目中详细记录了节目组的人员对于可乐曼妥

14、思反应的研究,虽然这是一个电视节目。但从其口碑和提供的详尽实验影像资料来看,还是相当可信的,不失为一份很好的资料,并且弥补了我们实验的空缺。节目中用苏打水和可乐,纯的阿拉伯胶,咖啡因,甜味素等食品添加剂非别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单独使用一种材料加入苏打水中也能产生现象,但是“喷泉”的高低各不相同,有的只是稍微泛起泡沫,其中使用阿拉伯胶的现象最明显,但即使是阿拉伯胶与苏打水反应的结果也是及不上曼妥思也可乐的反应效果的。曼妥思和可乐是一个“绝好的组合”,由此看来,“喷泉”是二氧化碳的功劳是无疑的,可以盖棺定论了,但其他的可乐和曼妥思中含有的各种物质的催化作用也功不可没,是各种材料共同减小了二

15、氧化碳的溶剂度,是二氧化碳在瞬间释放出来,形成了壮观的“喷泉”现象。节目中实验都是用2升装的大瓶可乐做的,水柱最高的达十米左右,虽然我们的最后一次实验很成功,但水柱并没有达到类似的高度,因为我们是用小瓶装的可乐做的实验。大瓶与小瓶的瓶口是相同的,所以瓶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越多,更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携带着可乐从小小的瓶口涌出,产生的冲力能形成更高的水柱,如果在瓶口装上尖小的喷嘴,就能形成更加壮观的表演效果。当然,这并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八、 汇总、完成论文看来引起喷泉的原因有多种,可乐与薄荷糖混合变成“喷泉”的现象目前尚未有准确的科学解释,但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这种反应是物理反应,而非化学反应。最流行的一种解释是,“每个曼妥思薄荷糖里含有数千个小毛孔,它们的作用好比成核位点(nucleation site),使二氧化碳泡沫在可乐饮料中形成。当泡沫下降至瓶底时,引起二氧化碳喷涌而出,产生喷泉应。”但即使是这种看起来相当专业的解释,仍存在缺陷,因为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放入曼妥思原料或者掰碎的曼妥思也会产生喷泉。经过调查后,对于可能实验成因,我们做了分条概括:可乐属碳酸饮料,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是喷泉形成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