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11286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者: 日期:中央准备在十月份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的议题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在过去的25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正如中国的奇迹一书所言,是一个奇迹。尽管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金融体制、国企改革、“三农”问题、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在国外,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的经济可能随时会崩溃。上周财经杂志刊登了尚伟建(音)的一篇文章,他认为中国经济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一旦减速,整个经济就会崩溃。当然,

2、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也正是因为存在问题,我们才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要比2000年再翻两番,换句话说,在这20年中每年都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速度。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对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存在哪些问题,而且要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延续的,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可能在过去,在新形势下问题发生了一些转变。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其实

3、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政治经济学里找到,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我们照搬了前苏联的经验,这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随着我对经济体制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我觉得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厂长、经理没有调配人、财、物的权利,一切物资都是根据计划,由行政手段进行配置。至于“照搬苏联经验”,这种说法也有一点矛盾。我们的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毛主席根据中国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国各个阶级的力量对比,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不是照

4、搬前苏联革命的经验。如果说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是实事求是的,为什么建国后却是完全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呢?这种观点不成立。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并不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马上就能够形成的。从49年到52年,新中国处于恢复时期,到53年开始搞建设,当时我们面对的问题和斯大林在1929年时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各方面的限制条件也一样,要达到的目标也一样。既然限制条件和目标相同,我们采取的政策和前苏联当时的政策当然是相似的。即使是非社会主义国家,在同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同样的目标,他们最后形成的经济体制也大致雷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和中国,会形成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

5、经济体制呢?前苏联在1929年和中国在1953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经济中快速完成工业化的过程,而且不是一般的工业化,是希望在较长的时期内建立一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实际情况的需要,1929年前苏联还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没有国防体系,这样就会被动挨打。另一方面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我们在1953年的时候资本稀缺,是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因此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不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上,国有重工业没有自生能力,只能靠国家的特殊保护和

6、补贴。补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垄断,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重工业产品应该从国外进口的,但是国家为了扶持国内企业,就限制进口,让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这样企业就把价格提得很高。第二种方式,就是压低各种投入要素,包括资金、外汇、原材料价格,在一些政府主导能力比较强的国家,甚至把工资都压低了。通过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也可以生存下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可以建立起来。一些亚洲国家(印度、印尼)和拉丁美洲国家在二战后基本上都采取类似的做法,他们的目标都一样,都是希望快速建立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们知道,资金的利息、外汇汇率、原材料价格、生活必需品价格都是价格信号,如果价格信号

7、被扭曲,尤其是被人为地压低以后,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果出现供不应求,怎样能保证这些稀缺的资金、外汇、原材料被用于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呢?这就需要政府把各种产业按照发展战略的目标排列顺序,在每个产业里,把各个项目也按优先等级排序,依照优先级别,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显然,市场的配置功能完全被国家以行政和计划的方式取代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标准的计划经济体系。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形成计划经济体系。一提到印度,大家都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1988年我第一次到印度,发现他们也有一个庞大的计委,权力很大,在和工作人员交流的时候,他们关心的问题和我们计委

8、关心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怎么配置化肥,怎么配置钢材。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出现计划经济体系呢?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在价格信号被扭曲的情况下,要完成国家的计划只能以行政代替市场,按照计划来配置资源,这样就形成了标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会干预企业的微观决策,投不投资不是由企业自主决定,而是由国家按照计划来决定,所以企业在投资上没有自主权。印度的企业如果要投资,也必须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计委批准后企业才能拿到资金购买机器设备。因此,在资金稀缺的情况下,政府却要建立一套与自身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重工业体系,这就必然导致对价格的扭曲、通过计划配置资源以及政府对微观决策进行干预,这

9、也是形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社会制度不是造成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北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没有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因为北欧国家的收入比较高,他们发展重工业是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他们也不用对微观行为进行干预。计划经济体制既然是人为形成的体制,它就有一定的目标。从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 计划经济体制在78年以前是很有效率的。六十年代试爆原子弹,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这些都是五十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期望达到的目标,结果都实现了。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比如我们集中发展重工业,但是重工业产品都是长线产品,而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短线产品,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再比如,

10、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资是由国家定的,但政府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工作都进行考核,最后就采用“八级工资制”,根据毕业时间、工龄、工种来确定工资标准,这样的工资标准与实际劳动投入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激励机制不明确。双轨制由于在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方面都存在问题,就造成效率低下。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体制是一样的。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国家,不管是什么样的体制,它在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上都会存在相同的问题,都会出现低效率的情况。幸运的是,我们比较早的、从1978年年底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我们当时推行的是一种双轨制的方式

11、。厂长、经理没有积极性,政府放权,让你提高积极性;农民没有积极性,政府也放权,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慢慢的,人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比如农民,向国家上交一部分粮食,剩下的那部分就归个人所有,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进行投资。在城市推行利润留成,留成的部分可以有三个作用: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和发展基金,发展基金就可以用来投资。有投资就有产出,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让它有地方卖,原来物资都是由计委调控的,现在这部分多出来的物资不在国家计划之内,为了让投资得到回报,客观上就需要有计划之外的另一轨市场的出现。在对激励机制的改革取得成效之后,我们开始对资源配置体制进行改革。开始的时候没有价格,只能以

12、物易物,这样很不方便,于是出现了调剂价格,这样价格体系也出现了双轨制,有计划这一轨,也有市场这一轨。在推进双轨制的过程中,企业机制也实现了双轨制。原来我们只有国有企业,后来很多国有企业在重新投资的时候,并没有把资金继续投入国有企业,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国有企业下面都挂着好几个集体企业。因此,企业体制也由原来的国有占主导,慢慢地变为国有与非国有并存的局面,这也是双轨制。双轨制的推行,在八十年代,尤其是78年底到九十年代期间,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为我们带来了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前面我们讲到,体制的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因此,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效率都非常低下,从七十年

13、代末80年代初,这些国家也都纷纷开始改革,最明显的是前苏联和东欧。前苏联和东欧在刚开始改革的时候,他们推行的是“休克疗法”。“休克疗法”从七十年代被提出,到八十年代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公式”。“休克疗法”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都受到国家的干预,企业对价格信号没有积极的反映。而一个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要件,比如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资源完全由市场配置以及产权私有化。同时,只有产权私有化,企业才会真正对价格信号有积极性去反映,所以要私有化,而且在私有化的时候,企业的预算必须是硬约束的,国家不能提供财政补贴,这样企业的决策才会是正确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14、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必须通过“休克疗法”,对价格、资源配置、私有化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对于“休克”疗法,有一个比喻:如果你想把一只狗的尾巴砍掉,你必须一刀砍下去,而不能一小段一小段地砍。九十年代,当前苏联、东欧开始改革的时候,国际上对中国的双轨制是持悲观态度的,大部分人认为尽管中国已经持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一定会出大问题,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最好的制度。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比如你向5个经济学家问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提出6种不同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美国财政部部长)在他的一本书写道:经济学家对很多观点一

15、般都很取得共识,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怎么改革,他们竟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休克疗法”。前苏联、东欧推行“休克”疗法已过十多年了,最近世界银行出版了一本书,对前苏联、东欧的改革经验进行了回顾。在本书中引用了很多宏观数字,比如俄罗斯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与1990年(改革前)相比下降了40%,在独联体的国家当中甚至有剩下原来的40%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滑10%。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也有一些改革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波兰,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基本上实行了双轨制。这些国家的改革经验和中国一样,就是让市场这一轨的非国有企业增长起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同时,国家继续对原有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控制、干预和保护。因此,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双轨制是比较理想的改革方式。现在的问题是,既然“休克疗法”在理论上很清晰,而且也是大家达成共识的改革方式,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而双轨制是如何取代“休克疗法”,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比较有效的改革方式呢?如果我们对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后,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国家的干预、价格的扭曲都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取消。但是我们要看一看国家进行干预的原因是什么?是要建立一批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这不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