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210291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111 作者: 日期:对推进湘潭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粮食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具有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依托,选择特色品种并对之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粮食经营多业联合的一体化经营形式。湘潭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又是产粮大县,要实现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必须解放思想,立足本地优势,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一、我县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湘潭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主产县,已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几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向我

2、县发放粮食生产奖励资金1.19亿元,粮食生产在全县种植业中居绝对优势地位。全县耕地总面积101.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4.8万亩,总人口114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到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87万亩,粮食总产量94万吨,可为社会提供商品粮及加工转化的总量达52万吨。以增加粮食供应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为主要特征的粮食产业在湘潭县十大基础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成效1. 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全县水田面积94.8万亩,双季稻适宜种植面积88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已达170万亩;单产水平高,2000年2007年水稻单产均在500千克左右,单产、总产居全省第一位;人均

3、占有粮食总量较大达800千克;可供加工转化的商品粮总量多,到2007年达52万吨,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全县早稻播种面积84.2万亩(去年83.5万亩),比去年增加0.7万亩,其中优质稻40万亩,超级稻5.73万亩,旱粮6.7万亩;单产比去年略增达463千克(去年456千克),较去年增7千克;总产比去年稍增,今年夏粮总产量42.82万吨,其中水稻产量39万吨,旱粮3.82万吨,比去年增加1万吨。2. 粮食产业链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县有粮食经营企业80家,其中国有粮食企业2家,私营和个体粮食经营企业78家。从规模结构上看,有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新皇粮米业),市级一家

4、(裕湘公司),各粮食价格企业都是购、销、加为一体(白云粮库除外),全县粮食仓容总量在16万吨以上,大米年加工能力在20万吨以上。从经营模式来看,县内各粮食企业基本上是收购稻谷加工大米销售大米的初级经营模式。每年输往“两广”地区的原粮和大米达5.5万吨,贸易额1.11亿万。到5月末,全县粮食总库存48271吨,其中中储粮28500吨、省储粮4000吨、商品粮15771吨。由于各级重视,今年七月,建立了县级储备粮制度(5000吨),制定了粮食应预案。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逐年加大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

5、活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粮食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县水利设施已比较完备,韶山灌区南、右、左干渠95公里从我县通过,基本能担负全县95万亩耕地的灌排和114万人口饮水及生命财产防洪安全的责任。全县拥有犁田机4.3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01.1万千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改造中低产田22.07万亩,建成节水农业示范面积2万亩,衬砌高标准渠道642.66公里,修建机耕路294.33公里,通过标准良田建设项目,建成标准粮田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3000多万公斤。4. 服务职能不断优化随着党的扶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各涉粮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

6、步优化服务职能,通过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服务粮农。县农业局制定和落实了全县粮食生产规划,同时利用其现有的队伍网络将触角伸向乡镇和村组,定期发布虫情测报,推广、普及种植新品种、新技术;县粮食局制定扶持粮食加工企业的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保证收购资金到位;此外,财政、水利、农机、国土等诸多部门也从各自的工作范畴积极履行职能为粮农服务。5. 科技示范效应不断增强近几年来,由于各级的重视和支持,我县建立了一批粮食生产的示范片和中试基地,这些示范园区的建立对于优化我县粮食产业结构,改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产量,推进科技兴粮,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泉塘子农技站从1984年开始被袁隆平院士确立为

7、杂交水稻中试示范和高产展示基地,20多年来,已累计进水稻新组合192个,推广面积41万亩,辐射1000多万亩。2008年6月,又由袁院士亲自授牌“超级杂交稻泉塘子示范基地”。石潭镇今年开展了“万亩高产栽培创建活动”和“2万亩高档优质栽培示范活动”,同时市农业局还在该镇进行了“南方水稻新品种示范”,共涉及早晚稻新品种73个。示范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粮食品质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粮食产业化进行不快第一,粮食企业带动作用不大。全县80家粮食加工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很小,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点多面广比较分散,对粮食生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不大。一是现有部分

8、企业虽然开展了订单农业项目,但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不能对粮食生产的品种、面积等起决定作用,缺乏约束力;二是企业自身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对粮食生产的引导力量不够;三是缺乏知名品牌,在2007年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中公布的65个涉粮产品“中国知名产品”中,湘潭县没有一个产品被列入,这与我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是极不相称的。第二,粮食流通不畅。一是粮价不断上涨,农民惜售;二是我县是牲猪生产大县,饲料用粮量不大,许多农民基本上没有余粮上市;三是市场份额不大,我县粮食主销区是广东市场,主要是早籼稻,由于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差,特别是受稻谷品质的影响,市场份额呈萎缩趋势;四是县内没有完善的

9、粮食物流体系,粮食运输各自为阵。2. 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第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地方财政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二是支农支出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三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是村级“一事一议”难以筹资;二是小型水利维修维护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中小型水库、山塘渗漏严重,年久失修,没有资金进行维护和维修,加之缺乏管理,大大降低了蓄水能力。3.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一,生产领域的社会

10、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一是由于近些年来受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学农的急剧减少,农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后备力量不足。二是预算经费不足,导致农技站服务性职能弱化,有的搞经营挣生活费,有的外出自谋职业,据统计,全县农技人员从事公益服务的仅105人,占38.5%。三是经费拨付不到位,全县仅响塘、易俗河、谭家山、梅林等乡镇基本到位,其余到位率普通不高,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粮食生产。一是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粮食风险基金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但地方财政难以保障;二是农资市场经营渠道多,监管难度大,质量难以保证,目前从事农药、化肥经营业务的有农技系统、邮政系统和生资部

11、门,多头经营,有的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导致乱用化肥、农药,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粮食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1. 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和安全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农业税取消了,农业对地方的财政贡献小了,而忽视粮食生产;二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在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构架下成立县粮食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管理,各乡镇亦应组建相应机构,在组织体系上形成合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的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种粮意识,调动广大农民

12、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一是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直补政策,改革“两补”资金发放办法,把直补资金的发放与农民种粮的实际情况挂钩,种一季的只补一季,抛荒不补,谁种田谁受益,这样才能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二是要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用好产量大县奖励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对种粮大户和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三是应进一步增加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议各级财政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取消对农村水费的征缴、3. 强化服务。一是要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降低农民种粮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要贯彻

13、落实好国家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鼓励粮食企业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并实行优质优价,规范好粮食流通秩序;三是要加强政策对粮食价格的指导和管理,传递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好农民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4. 正确引导。要充分利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改革的精神,深化土地流转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粮食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和转移;要着力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方向迈进,促进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二)抓粮食龙头企业建设,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龙头企业是粮食产业化的基

14、础要素之一,发展粮食产业化必须着力培育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和倾斜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资金信贷、用地用水用电、交流运输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县要重点扶持“裕湘”、“新皇粮”等规模较大的企业,鼓励他们牵头组办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在生产经营、信息共享、技术咨询、风险补偿等方面的协调互助;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粮食精神加工的技术攻关,延长产业链,增加粮食附加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标准质量管理,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粮食产品的竞争力。(三)抓

15、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供保证。粮食流通是基础,基地是保证。要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必须把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着力培育石潭、姜畲等乡镇的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泉塘子农技站超级稻中试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改善品质,提高产量,让农民在优质粮食的生产中增加收入。要不断探索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粮食加工企业要强化订单生产、订单购销,充分发挥优质粮食价格较高的导向作用,引导和组织粮食生产,使其在规模布局上逐步形成以乡镇为单位的优质品种生产基地。(四)抓现代粮食物流建设,为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保障。粮食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引导扶植“粮食经纪人”做粮农代言人,在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立相应的合作组织,规避和减少自发行为带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积极培育粮食市场、粮食运输和信息载体,整合现有资源,组织和引导好本地区粮食的有序流通,为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载体。(五)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扩大财政金融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粮食市场,搞活流通,并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二是建立更加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