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404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31 / 3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 题型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二、构成要素1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

2、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示意如下: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2概念阐释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2

3、)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例题1“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

4、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解析】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及近代西方列强侵略。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是材料主旨的具体体现,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A 项错误;材料中明确指出西方列强的侵略动机是贪婪的,强调的是侵略过程被历史借用成为改造落后的过程,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中西方社会的差距,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非正义的侵略者是进步着,其侵略过程客观上推动落后地区的进步,D项正确。核心素养2:时空观念(1)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2)内涵阐释

5、: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例题2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6、。”这说明当时()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解析】本题选C,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与唐朝农业生产。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A项错误;北方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得到有效开发,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得出由于战乱,北民南迁导致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C项正确;北方农业落后主要是因为战乱所致,D项错误。核心素养3:史料实证(1)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

7、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3)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例题3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

8、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 B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C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D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解析】本题选B,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学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政治因素和历史文献编写者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历史文献记载的客观性,考古发现能够客观地反映历史,从而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同时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二重史料需要相互印证,这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9、方法。故选B核心素养4:历史解释(1)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内涵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3)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

10、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例题4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概念理解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近代化在我国近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C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D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解析】本题选C,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重农抑商,是抑制商业的发展不等于禁止商业活动,A项错误;我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

11、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特权,以工业化代替传统农业,不断地推进我国现代化,但不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化,B项错误;实业救国,就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D项错误。故选C。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1)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2)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3)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

12、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题5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

13、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解析】本题选B,主要考查家国情怀及“师夷长技”的主张。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C项错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D项错误。故选B。三、测量构造1典型试题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

14、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

15、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完成下列要求:(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反应。说明:本题所考查的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二,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