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3086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化学实验基础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十一)突破训练 鲁科版突破训练1(2018太原一模)Na2S2O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酸性条件下S2O迅速分解为S和SO2,在医疗上运用其还原性和硫的杀菌作用治疗疾病。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对Cl2与Na2S2O3的反应进行探究(气密性已检验)。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一定量浓盐酸,加热.A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C中液面上方有雾,溶液中开始出现少量浑浊;.一段时间后,C中产生大量黄色沉淀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中雾;C中浊液过滤后,取少量滤液用盐酸酸化,滴加氯化钡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有

2、白色沉淀生成(1)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2)B中饱和NaCl溶液的作用是_。(3)C中生成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4)将C中雾通入品红溶液检验是否有SO2,该操作不合理的理由是_。(5)C中滤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甲同学认为利用该现象可证明Na2S2O3被Cl2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乙同学认为,C中滤液用硝酸酸化后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也能证明Na2S2O3被Cl2氧化,丙同学认为不能证明,理由是_。解析:(1)A中为制备氯气。(2)根据信息,酸性条件下S2O迅速分解为S和SO2知,B中饱和NaCl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l2中混有的HCl,防止对Cl2与Na2

3、S2O3的反应产生干扰。(3)由题意知,S2O在酸性条件下迅速分解为S和SO2,所以C中生成的黄色沉淀是S。(4)C中雾有Cl2,不能通入品红溶液检验是否有SO2。(5)S2O有较强的还原性,C中滤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SO4,故S2O被Cl2氧化生成S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O4Cl25H2O=8Cl2SO10H。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2)除去Cl2中混有的HCl,防止对Cl2与Na2S2O3的反应产生干扰(3)S2O2H=SSO2H2O(4)C中雾有Cl2(5)S2O4Cl25H2O=8Cl2SO10H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检验出溶液中有

4、Cl也不能证明是Cl2氧化了Na2S2O3(或其他合理答案)2某化学小组用下列装置制取、收集纯净的氯气,并研究其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_,装置丙中盛装的溶液是_。制取、收集纯净氯气的装置接口连接顺序是a_g。(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的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后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某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某同学判定方案不可行,理由是_。该同学进行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并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a量取试样20.

5、00 mL于锥形瓶中,若锥形瓶中存有少量水,对实验结果_(填“有”或“无”)影响。用0.10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如图戊所示,其读数为_mL。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已知:Ksp(CaCO3)2.8109mol2L2,Ksp(MnCO3)2.31011mol2L2,则方案的实验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准确”)。(3)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缺少尾气吸收装置,请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该装置并注明试剂。解析:(1)根据装置图可知A为分液漏斗;根据题目已知信息,需要制备纯净的Cl2,而用图示提供的物质制备的Cl2中含有HCl杂质,该杂质一般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

6、故装置丙中盛装的是饱和NaCl溶液。该制备Cl2的原理是用MnO2在酸性条件下将Cl氧化为Cl2,装置连接顺序为制气装置除杂(除去HCl)装置干燥装置集气装置。(2)MnO2与浓盐酸反应后的残液中Cl的来源为两部分:盐酸和MnCl2,故无法通过称量生成的AgCl沉淀的质量来测定残余液中盐酸的量。中和滴定实验中,对待测定的试样进行稀释,溶液中总的H或OH的量不变,故滴定时不会对滴定结果造成影响。由图戊中凹液面所在位置及滴定管可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可知该读数为22.60 mL。方案中CO的去向有两个,一是与溶液中残留的H反应生成CO2,二是由CaCO3沉淀转化为MnCO3沉淀,而M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C

7、a的大,故最后称量的固体质量偏大,导致测定残余液中c(H)偏小。(3)Cl2有毒,其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答案:(1)分液漏斗饱和NaCl溶液debcf(2)残余液中的MnCl2也会与AgNO3溶液反应形成沉淀无22.60偏小(3)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HNO3的氧化性,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新制FeSO4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滴入几滴浓HNO3,溶液的颜色变红,但是将红色溶液放置一会儿则发现溶液由红色快速变为蓝色,并产生红棕色气体,这一奇特现象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对此现象设计了探究性实验。 (1)甲同学认为是溶液中的Fe2的干扰造成的,大家经过理性

8、分析,认为可以排除Fe2的干扰,理由是_。 (2)乙同学认为红色消失说明Fe(SCN)3被破坏,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说明某些离子与HNO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推测可能是KSCN与HNO3作用。 根据乙同学的观点,设计了实验方案1,往浓HNO3中逐滴加入KSCN溶液,实验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溶液慢慢变红色至深红色,突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红棕色气体,而溶液红色消失变为浅绿色,溶液温度升高;继续滴入KSCN,溶液变为浅蓝色,最后变成无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过量的Ba(OH)2溶液,产生浑浊,并剩余一种非极性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足量盐酸白色沉淀不

9、溶解。写出向浓HNO3中滴入KSCN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3)丙同学认为SCN的性质还可进一步探究,设计了方案2,向Fe(SCN)3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氯水、溴水,溶液的红色均消失变为黄色,而加入碘水时溶液的颜色基本不变。丙同学的设计意图是_。(4)通过本次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用SCN间接检验Fe2时应注意_;b.与SCN反应使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Fe3。 解析:(1)甲同学的观点显然错误,因滴入几滴浓HNO3后亚铁离子已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乙同学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同时也验证了浓HNO3与KSCN反应使溶液颜色变化符合题中现象。浓HNO3与KSCN反应时由题中叙述可知其产物有N

10、O2、CO2、非极性气体应为N2、溶液中还有SO。(3)方案2中“黄色”应为Fe3颜色,说明Fe(SCN)3被破坏,氯水、溴水能氧化SCN,而碘水不能氧化SCN。说明硫氰根离子的还原性比氯离子、溴离子的还原性强,而比碘离子的还原性弱。(4)通过本次探究可知:用SCN间接检验Fe2时应注意要加入氧化剂,但氧化剂不要过量,否则即使出现红色也不一定是Fe3与SCN反应产生的现象,当然也不能确定Fe2的存在。 答案:(1)滴入几滴浓HNO3后亚铁离子已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2SCN 20H22NO=2SO2CO2N2 22NO210H2O(3)比较硫氰根离子与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的还原性强弱(4)加入氧化剂如氯气等必须少量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