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370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2016江苏南通一模)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依据材料“1970年”、“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答案:B2(2016河南濮阳一模)“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答案:D3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

3、学生就业的状况。C项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状况。B项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分配就业制度。答案:B4(2016广东韶关一模)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B“不结盟”外交正在推行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这在“双百”方针中指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因“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安徽淮北一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

4、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体现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出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教育服从于苏联, 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借鉴苏联经验,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建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6(2016河北唐山摸底考试)1988年9月,

5、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A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B是对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呼应C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说明中国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B、C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7(2016广东韶关摸底考试)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

6、颗“卫星”中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项(1957年)时间不符;根据“195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B8(2016四川名校联盟测试)“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B提

7、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受教育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短缺的窘况,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我国缺少工业化技术、管理人才,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除中学之外的学历教育,C项错误; D项时间(1995年)晚于题干时间。答案:A9(2016河南适应性模拟)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

8、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A项时间不符;一次高考的恢复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就业问题, 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是文革后恢复高考,所以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6湖北荆州质检)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

9、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改变对华态度,故C项正确。答案:C11(2016海南海口一模)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年份1988年 1985年 1980年 1960年 科研经费 93 83 53.3 22.7 基建经费 25 18 11.3 11.1 总额 118 101 64.6 33.8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了国

10、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而且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浪费, B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D项错误。答案:C12(2016吉林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

11、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6云南昆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新中国教育大事记年代大事记1952年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1958年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

12、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0年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问“特点”需要选

13、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第(2)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分析。答案:示例一: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示例二: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14(2016广东省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

14、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

15、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