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1840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8)(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联考)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A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B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C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D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解析:选C德意志第二帝国始终是一个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国家,故A项错误;军国主义传统并不是对西方的偏离,故B项错误;德意志的专制主义相对于西欧普遍的民主政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偏离,但其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又是

2、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又是一种对西方的回归,故C项正确;德意志的联邦制国家自第二帝国创始以来就始终没有太大的变更,故D项错误。2、(2018贵阳摸底)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解析:选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现代外交,故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的提出,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之后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带有革命斗争色彩,“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是现代平等独立的国家外交的体现,故C项正确;从“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可知新中国外交中还存在意识形态色彩,故D项错误。3、(2018桂林模拟)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

4、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DA项表述不足于概括整个题目内容,故错误;根据题意,并未涉及手工业内部分工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题目表述中并未出现与世界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得出在宋代手工业经济中出现了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4、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解析:选C根据材

5、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材料不体现该报舆论监督的功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希望国民能够勇于担责,救亡图存,非引领民间风尚,故D项错误。5、(2018青岛调研)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

6、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选C私有土地的存在说明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不在集体农庄,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政策是收取农业税,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集体农庄,即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中农民对粮食出售和产量,可以看出集体农庄中,生产积极性不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余量收集制),故D项错误。

7、6、(2018 武昌调研)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A萌发民本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D倡导工商皆本解析:选D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7、(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

8、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A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解析:选D题目中并未提到教育救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出现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和对东方文化全面否定的弊端,1923年国人重新审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对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可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借鉴、吸收,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8、(2018宿迁模拟)下面左图是我国元代王

9、冕的绘画作品,右图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绘画作品。认真观察这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A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B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C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情趣D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解析:选B图中王冕的绘画作品属于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图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描绘了战争给居民带来的伤亡和惊恐,两者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2018湖北天门、仙桃联考)(12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近期汉译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

10、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对于这种评述性的题型,答题时首先

11、正确地归纳出材料观点,如本题首先得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分析作者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最后还要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答案:评分细则:(1)完整归纳出“李约瑟之问”的含义得2分,即中国古代科学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而古代科学并不发达的欧洲却最先发展出了现代科学。(2)分析出中国古代科学发达却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4分,分析出欧洲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得4分,即中国古代以自然经济为主,专注农耕技术;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束缚人的思想;科举制盛行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加上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阻隔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在欧洲,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的兴起、宗教改革的进行、人

12、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创造了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3)对“李约瑟之问”作简单评述得2分。社会条件决定了现代科学在近代中西方的不同命运。2、(2018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

13、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

14、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选择一种分期标准或依据,然后根据下面的分法,看看有没有相吻合的,如果有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与分法进行阐述说明,如果没有就提出一新的标准。答案:示例一: 选择“两分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2分) 阐述: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5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1972年,中国与美国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5分) 197390年代初,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

15、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5分) 示例二: 提出新的分期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2分)说明: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分) 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3分) 80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4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只答出分期法来作阐述或说明不得分。)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