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960874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李仕才一、选择题1、(陕西省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答案】D2、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让留日人数锐减B. 推翻清政府是留学日本的内在动力C. 科举制度的废除推

2、动留日人数激增D. 日本取代西方成为中国的学习对象【答案】C【解析】1905年清末新政科举考试废除,导致知识分子留学日本的增加,C正确;义和团属于抗击八国联军,与留学日本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留学日本并不是推翻清政府为目的,B错误;D说法绝对排除。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答案】B 【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

3、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名师点晴】试题设问较为简单,但是要想准确解答本题,必修首先理解备选项古文节选的含义,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文言文一直都是学生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拦路虎,需要从整体把握史料及具体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解题。学生在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4、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B

4、【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了,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故排除A而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不是列强的主要意图和结果,排除C;这一变化是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起不到打击列强在华势力的作用,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

5、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该学者强调A. 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 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C.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 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中的学者提出了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枪”在这里指的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是更先进的,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B选项。A、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

6、炮利打败中国的,故D选项错误。6、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A. 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B.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C. 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D. 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答案】C7、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进来。这是因为A. 新三民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 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地位的需要D. 新三民

7、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答案】D81921年6月,孙中山说:“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 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故答案为C项。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

8、“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材料一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几经周折,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

9、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逐日趋没落。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一定期限的贸易专利特许。随后该公司在印度加速扩张,通过组建武装力量占据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通过垄断鸦片、食盐、烟草等贸易,

10、积累了巨额财富。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共同之处,与中国十三行相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相同命运的不同的原因。【答案】(1)共同之处:垄断贸易;享有政府特许权;参与一定的政治活动;为政府积累了巨额财富;存在时间较长;最终被政府终止。特别之处:奉行重商主义;拥有军事武装;展开殖民掠夺;在海外设置殖民据点(机构);与荷兰、法国激烈争夺海外市场;为英国殖民扩张开辟道路。(2)不同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鸦片走私的冲击;外商的反对。英国:工业资本的崛起;自由主义的盛行;政府对其贸易垄断权的取消;印度的反抗。(2)两者不同之处我们主要从两者的社会背景上看,中国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都与英国是不同的,是两者不同制度下的机构,最终的命运当然是有差异的。此外,两者的贸易理念也有差异,使得两者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差异。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