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176522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分析一、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编排体例九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是以任务为轴 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 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 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 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化“任务 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要 求。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 编了 5 篇阅读文本,依次是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 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这 5 篇 文本都是现

2、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以旧体写新诗)。在 文本后都设计了“语文要素”的能力训练。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 组织(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单元的结构体例特点。然后,依次 给出“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 教学策略。最后,“名著导读”:如何读诗。分名 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 唐诗三百首)四个板块。本单元旨在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 文口语实践的能力。二、对现代诗歌及其基本教学策略的认识1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现代诗歌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 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 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代

3、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情 感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情 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及想象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起着 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的区别:诗歌 散文 小说 时空关系 不追求时空 的变化 反映一定生活过程 中的某些时空片段 展示一段相对完 整的生活时空 表现方式 主观表现 主客观融合 客观再现 表现材料 及重点 谋词 谋句 谋篇 特点 以点状之象抒情 以片段之景、事表 意 以完整故事 观照社会 核心概念 意象 意境 人物、情节 代表作 雨巷 再别康桥 背影荷塘月 色 项链 阿 Q 正传 (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2现代诗歌

4、教学的现状、目标及传统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究其主要原因有四:一 是中高考中现代诗歌考查的缺位,导致师生对现代诗歌课堂教学 的弱化甚至漠视。二是教师的现代诗歌理论知识和文学素养不足, 教师腹无诗书气不华。三是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及“浅阅读”时 代遏制了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四是在商业化、工业化的当 下,诗人和新现代诗几乎成为“稀有物种”,现代诗歌在当代的 发展是不足的。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有:(1)学生能了解现代诗歌、重要 作家作品知识等文化常识,能有技法的朗读诗歌。(2)学生展 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能品 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

5、赏品味和审美情 趣。(4)有创意的表达。现代诗的传统教学策略有一下特点:单篇文本解读为主,过 分重视现代诗的形式分析轻视现代诗的整体鉴赏,重视方法指导 而忽视意蕴的共鸣等。这些教学策略的利弊就不赘述了。三、现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1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群文展开整体性阅读的过程,是探究的 过程。其最大的外在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 阅读教学。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是群文和整体性阅读。群文阅读 教学大致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 ;第二,突破教材,“一篇带多篇” ;第三,“整本书阅读”或“一 本带多本” ;第四,“主题阅读” ;第五,“班级读书会”或“书

6、香 校园”,打通课内外阅读。其主要特征:议题引领;多文本的“比 对读议” ;及时的意义建构。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还过分地专注于单篇阅读,阅读量 小,效果不佳等不足而言,群文阅读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开 阔了师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师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了课 堂教学效能。其次,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课堂师生教与 学的形态。最后,群文阅读能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阅读课程,使 语文学科的内容、课程的形式显得多样化。2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一是以自恰的议题选择阅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最开始是苦 于没有议题,有了议题就苦于没有合适的文本来搭配。文本选择 的合理与否,既是教学的依托,更是课堂效率的先

7、决条件。在本 课中,我紧扣“乡愁”这一主题选择了四篇文本。这四首现代诗 共同的主题都是在抒发诗人的乡愁。但在具体表达上又各有不同。乡愁之情是抽象的,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域、不同诗 人的眼中又是具体的。乡愁之情相同,但在诗歌的具体表达上又 风格各异。这样的文本选择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与观察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二是解读群文阅读文本的角度。群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整合, 即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将多个文本进行分析整理,利用不同文本 提高的信息建构出适切的理解结构来。如何将多个文本整合为一 个有机整体是对教师解读文本,建构文本意义能力的最大考量。本节课,我以一个总问题“现代乡愁诗歌的意象和

8、意蕴的探究”, 三个子问题“乡是什么?愁什么?诗是什么”来整合群文阅读文 本的解读。三是新的意义建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比对读议”必 须以及时的意义建构进行总结。围绕“乡愁”这一议题,本课既 有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转换,又有整合、反思,还有 创意和表达,对乡愁的意象和意蕴赋予了新的意义建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 (扬州市)第一部分 单元解析 本单元涵盖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以及随文学 习语法知识。“阅读”编辑设计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 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共选了 4 篇议论性文章:课文 6,梁启超敬业

9、与乐业;课文 7,(法)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8,(苏联)利哈乔夫论教养;课文 9,毕淑敏精神的三 间小屋。其中前两篇(课文 6、7)为“教读”课文,后两篇(课 文 8、9)为“自读”课文。“写作”编辑设计目标:观点要明确。学会形成观点,并明 确表述出来;学会在文章中将明确的观点凸显出来。写作实践包 含判断、评价观点,并选择观点列出作文提纲;写议论性文字;针对时下流行的电子游戏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综合性学习”编辑设计目标: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而进行小 组合作,完成三个层面的活动,即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寻找自 强不息的人物,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确定演讲主题

10、、组建 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随文学习”编辑设计目标:课文 6,随文学习“并列复句、 选择复句” ;课文 7,随文学习“转折复句、因果复句”。编者的界定是“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为何不叫议 论文,而叫议论性文章?本册责任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 文室王涧老师说,这几篇文章都不是正统的典型的议论文。敬 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 1922 年 8 月 14 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的演讲。本文观点明晰,开门见山,“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 生活的不二法门” ;梁先生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 必要” ;讲完“百行业为先”,再分列两个分论点,第一要敬业, 第二要乐业;最后总结“敬业即是责

11、任心,乐业即是趣味”,“盼 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全文观点明确,运用事例认证、对比论 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表达思想的书信。本文 论证思路缜密,语言极富激情和想象力,运用铺陈的手法进行论 述,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论教养是苏联学者、作 家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一篇“书简”。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入 手,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认证,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 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教养”的本质,深入浅 出,富有现实意义。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有大量生动 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精神的三间小屋 是当

12、代作家毕淑敏女士的一篇说理性散文。本文独辟蹊径,从一 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运用比喻论证, 主张“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分别盛放情感、事业和我 们自身。第二部分 课文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建议安排 3 到 4 个课时。其中教读课文 2 到 3 个课 时,自读课文 1 个课时。两篇教读课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 勒上尉的信),宜分别以每篇课文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阅读教 学。教学任务一,把握每篇文章作者的观点,认识和区分文章中 的观点和用以支撑观点的材料,学习事例认证、对比论证、引用 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清楚作者论证的思路,品味作者所 引用的典故名言,以

13、及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领会语句中蕴含的 含义和作用。教学任务二,举例子,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的 一般方法,即如何辨识观点,如何理清思路,如何区分观点与材 料,如何认识论证方法,如何咀嚼和品味议论语言。激发学生阅 读议论性文章的兴趣,能够自觉的将阅读方法迁移到两篇自读课 文中去。教学任务三,随文教学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几种 复句。知晓基本的概念,了解不同复句的特点,并能够准确识别 这几种复句。两篇自读课文(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可以合在一 起进行教学设计。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读,用“教读”课所学习的 方法,泛读,自主阅读。教师对于自读课的备课不要太细,主要 是对于阅读方式的点拨指导,对于文

14、本内容的概要提示。课堂尽 量“让”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论教养 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式的提示或者问题,书下注释,以及课文 后面的“阅读提示” ;精神的三间小屋充分利用书下注释,以 及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写作教学建议安排 2 个课时。“写作实践”之前,对于“观点 要明确”知识短文进行学习、讨论、练习。写作实践一、二,建 议课上进行交流;写作实践三,建议按要求进行一次正规的写作 训练,着力于表达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 语言流畅而明晰。并做好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和认真组织作后讲评, 进行“升格”指导。综合性学习建议安排 1 到 2 个课时。综合性学习不是一堂课, 而

15、是一次系统的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包括活动前指导、过程 中指导和活动后指导。时间跨度至少要有两周。作为语文的综合 性学习,必须充分凸显语文元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 开展活动,阅读材料,筛选资料,寻找与走访人物,撰写采访稿 并分享交流,确定演讲主题,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其 中“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自强不息精神 的论述”,“搜集相关的诗句,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与 阅读相连,教师也可以给予范围的指导。比如搜集司马迁发愤治 史的故事,宋濂守信还书的故事,岳飞学艺的故事,徐悲鸿励志 学画的故事,等等。“采访身边自强不息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 学校资源、社区资源

16、以及家长资源,为学生做好前期对接工作, 线路规划工作,安全保障工作,等等。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汇报展 示,教师也可以在聘请评委、邀请观摩人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成长的突围 九上第四单元少年人物形象简析 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张增光部编九上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孤独之旅。三篇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话题,或从少年成长的 视角观察社会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理解。小说阅读以情节、人物、环境关照为主。三篇小说除我的 叔叔于勒情节舒缓交错,跌宕起伏,其他两篇并不复杂。但三 篇小说涉的社会、家庭、自然等人物的成长环境,应该值得探究。闰土从一个“纯真、自然、活泼”的“不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成 为一个“守规矩、少言寡语”的“ 懂事”木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