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概况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17046 上传时间:2017-06-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地质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地质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地质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贵州地质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贵州地质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地质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地质概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 3 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 、 “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 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

2、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

3、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3)变质岩贵州的变质岩以区域变质岩为主,这些浅变质岩的主体属低绿片岩相,是构成我省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主要岩类,多为浅变质的硅质陆源碎屑岩和中酸

4、性火山碎屑岩。具有面型层状分布、变质相带宽阔和单相变质等特点。在一些超壳断裂和滑脱构造带的旁侧,出现变质相对较深的动力变质岩;花岗岩侵入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岩。(4)构造贵州表层构造的侏罗山式褶皱为主,属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卷入此带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这类褶皱包括隔槽式、隔档式、疏密波状和箱状等多种褶皱型式。其中以隔槽式最为典型,有一系列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组合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雁行排列。在黔东北、黔北和黔中地区还发育有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和斜切轴线的断层。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逆冲断裂带出现飞来峰、构造窗和双重结构及冲断片等。在黔东南新元古界分布区,则发育有 NNE 和 N

5、EE 向两组断裂系统,它们彼此相交、联合,构成菱形或矩形块体。这种强弱应变的规律组合,有时出现脆韧性剪切变形带,此乃大规模区域性剪切作用所致。贵州西南部的构造则以 NW 向为主,走滑、冲断均比较发育,特别是南、北盘江流域三叠系陆源碎屑岩区,褶皱紧密、变形较强。总之,贵州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属典型的薄皮构造,是沿基底剪切滑动的结果,代表了地壳浅部多层次滑脱体系。(5)地壳演化贵州地壳演化可追溯至距今 1400Ma 的中元古代,即 Rodinia 超大陆演化的早期聚合阶段,可能为陆缘环境;中元古末的格林威尔期陆陆碰撞造山及 A 型俯冲形成超大陆。新元古代初,地壳发生强烈隆升;之后,有类双峰式岩

6、浆作用,超大陆发生裂解,形成裂陷盆地,直至中寒武纪初期。此后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化,并有幔源镁铁质岩浆爆发;志留纪末的加里东造山,完成了扬子与华夏两陆块的拼合。泥盆纪至中二叠世为陆内裂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台盆(沟)格局。晚二叠世由于峨眉地幔柱作用,使之隆升,形成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高钛)系,且改变了以往的沉积格局。中三叠纪至早白垩世中期进入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为西太平洋陆-弧造山阶段,即燕山造山作用奠定了贵州构造雏形。新生代以后的特提斯碰撞造山,使我省发生轻微的变形,主要受超碰撞阶段影响,以面型隆升为主,形成当今贵州高原之地貌景观,并仍在继续演化中。贵州地处祖国西南

7、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 10 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 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

8、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 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 10 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 5 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

9、峰运动奠定了杨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上部及

10、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硅质碎屑岩。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 55 千米以上。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综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富含化石。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石组合) ,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相邻地层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岩石地层单位的识别是整体岩石的一

11、致性。正式岩石地层单名称的使用分类等级是:群、组、段、层,其中组是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其特征的岩层体。生物地层单位统称生物带。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间隔带、组合带、富集带、种系带五种。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所形成的所有岩石的综合岩石体,只包括在该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岩石,年代地层单位的顶底界面以等时面为界。正式年代地层单位的等级序列是宇、界、系、统、阶,其中阶是最基本的年代地层单位。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以界线层型定义显生宙全球年代地层单位,而隐生宙则以同位素年龄值确定。蓟县系:我国中元古界的第二个系,在地史上把始于距今约 14 亿年,止于

12、距今约 10 亿年这段时间称蓟县纪,在蓟县纪内形成的地层称蓟县系。我国的蓟县系大体上包含了国际上的狭系(12-10 亿年)及延展系(14-12 亿年) 。贵州的蓟县系仅见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及黔桂交界的从江县南部地区,分别称梵净山群和四堡群。梵净山群系湘黔桂三省(区)前寒武系踏勘小组 1961 年命名。指贵州梵净山地区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下的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系。未见底,出露厚度已大于 10000 米。该群的下部以浅变质的基性枕状熔岩,拉班玄武岩为主夹层状基性-超基性岩和砂泥岩,自下而上可分为淘金河组、余家沟组、肖家河组、回香坪组。梵净山群的上部为浅变质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凝灰岩组

13、成的浊积岩系,偶夹层状基性-超基性岩,由下而上分为铜厂组、洼溪组、独岩塘组。青白口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一个系。地史上把始于距今约 10 亿年,止于距今约 8.5 亿年这一段时间称青白口纪。在青白口纪形成的地层称青口系,它与国际上的拉伸系大体相当。贵州青白口系,并列着下江群、板溪群、丹州群三个岩系。下江群系王日伦(1936 年)创名于从江县下江一带。指黔东南及其相邻的湘桂边界地区整合于南华系之下,不整合于梵净山群及其相当地层之上的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火山碎屑岩系,自下而上分为甲路、乌叶、香召、清水江、平略、隆里六个组,其中甲路组第二段的钙质岩系和乌叶第二段的黑色岩系分布最广,为区域性的标志层。清水

14、江组以夹有大量凝灰岩为特色。南华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二个系。在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 8.5 亿年,止于距今约 6.5 亿年这段时间称南华纪。在南华纪形成的地层称南华系。南华系是我国原震旦系下统,与国际上的成冰系基本一致。贵州的南华系主要分布于的东部,零星见于黔北及黔中地区。沉积类型多样、地层发育良好,蕴藏丰富锰矿。据岩性及地层发育程度可分为三个地层区,即扬子区,江南区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在扬子地层区出露零星、发育不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称澄江组,侧相变化较快,常有间断和缺失。在江南地层区岩性复杂,厚度较大,发育较全,以杂砾岩为主,自下而上分为长兴组,富绿组,大塘坡组及南沱组。过渡地层区位于上述两

15、者之间,地层由种类繁多的碎屑沉积组成,大塘坡期的沉积锰矿主要产于该区。震旦系:我国新元古界的第三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 6.5 亿年,止于距今约 5.4 亿年这段时间称震旦纪,在震旦纪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现在的震旦系仅相当于我国传统震旦系的上统,与国际上的新元古界系相当。贵州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东地区,并零星见于黔中及黔北地区。据岩性及地层发育程度可分为三个地层区,即扬子区、江南区及二者之间过渡区,扬子地层为海相稳定类型的碳酸盐岩,发育较好,著名的“开阳式磷矿”产于此区,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洋水组、灯影组。江南地层区以炭硅质沉积为主,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和老堡组。过渡地层区为炭硅质及碳酸

16、盐岩,岩石地层单位有陡山沱组和老堡组。该系富含疑源类和藻类化石。寒武系: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地史上将始于距今约 5.4 亿年,止于距今约5 亿年这段时间称寒武纪。在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寒武系。国际上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phycodes)pedum 的始现作为寒武系底界。我国寒武系分为三统十个阶。贵州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除下统下部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外,其余则以各类碳酸盐岩占优势。其中,蕴藏的汞和磷块岩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按地层发育情况和生物群的差异将贵州寒武系分为扬子区,江南区及其二者之间的过渡区。扬子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中下部为碳(磷)酸盐岩(为主)和含磷硅质岩,含丰富的小壳生物群。梅树村阶上部至沧浪铺阶则主要为碎屑岩。下寒武统上部龙王庙阶及中上寒武统几乎全为碳酸盐岩,含底栖三个叶虫及少量的腕足类和腹足类,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有灯影组上部、桃子冲组、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组大部分。江南区梅树村阶是一套硅质岩,筇竹寺阶至龙王庙阶为一套高炭质页岩、黑色炭质粉砂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