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4166078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一、“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在E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新型处理器结构、高速互连网络、整机基础架构、软件环境、面向应用的协同设计、大规模系统管控与容错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适应应用需求的E级(百亿亿次左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末期保

2、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重大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适应不同行业的23个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配合E级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研发,探索新型高性能计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在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所取得的经验,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的产生和成长。本专项围绕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高性能计算环境研发等三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0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即2016年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

3、、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E级计算机总体技术及评测技术与系统,高性能应用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机制,重大行业高性能数值装置和应用软件,E级高性能应用软件编程框架及应用示范,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服务化机制与支撑体系,基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服务系统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以及新型高性能互连网络、适应于百亿亿次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新型计算方法等基础前沿研究。2016年在三个技术方向启动10个任务。针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1. E级

4、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1.1 总体技术及评测技术与系统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提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发展技术路线图和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我国高性能计算技术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推动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应用和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协调均衡发展。研究E级高性能计算机评测方法与技术,发展体现应用特点的基准测试程序集,对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评测,以评测促进研究工作。考核指标:完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技术路线图和总体技术方案;完成我国高性能计算技术标准体系,制定3个核心标准;提出适应E级高性能计算机评测需求的评测方法,研制基准测试程序集和评测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测环境,完成对E级高性能

5、计算机系统的评测。支持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1.2 新型高性能互连网络(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百万节点、数千万处理器核规模,开展按需弹性网络设计方法和光互连网络的研究,实现互连网络结构(拓扑和路由)与应用通信特征的最优匹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与计算和存储协同的融合网络理论、架构与协议、相应的编程模型和通信模型,网络与国产处理器的融合架构与设计,融合多协议的新型网络设备体系结构。高性能高密度的光互连网络架构、基于光交换的动态光路可重构网络和路由算法、低功耗设计及光电高密度集成。应用通信行为分析和建模、面向应用通信特征的高性能互连网络结构设计方法、高阶路由器设计方法、无死锁和可容错

6、路由算法等。考核指标:提供原型芯片及原型系统,证明技术有效性。形成网络与应用、计算和存储相互协同的设计新方法,建立和发展新型大规模计算机互连网络理论,为我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保持领先优势提供关键保障。实施年限:不超过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3 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提出突破制约E级计算系统功耗、性能、可扩展性等技术瓶颈的新思路,基于自主可控核心器件,探索先进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构建规模性验证系统,验证E级计算机系统的可实现性,为国产E级计算机的研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研究可实现E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高性能高可扩展的互连通信、能耗管控和高效冷却、高效计算节点

7、、自感知操作系统、编程模型和编译系统、多层次存储、综合容错技术等E级系统关键技术,采用国产超高性能处理器以及相关系统技术,实现规模性验证系统,并运行基础软件和典型应用,验证E级计算机的可实现性。考核指标:完成E级系统关键技术验证系统,系统的规模为512个节点,单节点每秒5T10TFlops双精度浮点计算性能,节点能效每瓦1020Gflops,互连网络的点对点单向带宽大于200Gbps,MPI延迟小于1.5us,并证明其可实现10万节点以上规模。验证系统配备包括节点操作系统、系统并行操作系统、运行时系统、并行编译系统等在内的系统软件。在系统上部署3个以上能验证系统效能的大规模典型应用。验证系统的

8、Linpack效率大于60%,HPCG测试、Graph500测试、深度学习类测试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于对所研制的验证系统的测试与模拟,提出E级系统的方案,证明其能效比可以达到30GFlops/W以上,互连、存储系统的性能可以与计算系统匹配。验证系统与E级系统方案将为最终E级机研制团队的遴选提供依据。鼓励优势单位强强合作,提升核心技术原创水平。所研制的验证系统要落实用户或在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安装部署,得到实际使用并得到用户配套资金。实施年限:不超过2年支持项目数:拟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和架构的13台系统2. 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2.1 适应于百亿亿次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新型计算方法(基础

9、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应用领域中不适应于E级计算的、我国重大行业应用普遍采用的四类左右的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开展创新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计算方法研究,提出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理论,并进行数值模拟典型验证。考核指标:梳理并凝练形成依赖于E级计算的若干共性基础研究问题,发现制约E级计算的四类左右的物理建模和计算方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索建立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理论。利用所提出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借助于E级计算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获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2 重大

10、行业应用高性能数值装置原型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围绕飞行器设计与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应用领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和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应用软件,突破其中的多物理、多尺度耦合技术瓶颈,构建高性能数值装置原型系统并进行典型验证,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获得一批匹配于物理装置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1)飞行器数值装置原型系统数值飞行器。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力学分析两套应用软件,研制考虑结构弹性的气动力载荷分析、气动弹性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多物理、多尺度的流固耦合和多学科精细化综合优化软件系统。研究飞行器气动力学以及飞行器空气动力、飞行

11、力学与结构动力学之间包括载荷传递的流固耦合计算、工程实用多体分离特种计算、飞机升阻力精确计算等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方法,研究精确的跨音速气动弹性计算方法和十万量级设计变量的流固耦合综合优化算法,研究百万处理器核量级的并行计算技术。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原型系统可以相对准确地开展大型飞行器总体结构强度分析,模拟气动力学以及气体与飞行器结构固体之间的流固耦合现象,获得一批匹配于飞行器物理装置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2)全球气候预测与地球环境数值装置原型系统数值地球系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模式应用软件、海洋模式应用软件、陆面模式应用软件、海冰模式应用软件和多类不同物理化学过程及其

12、相互非线性耦合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研究多个模式的高分辨率数值计算方法、多个模式之间的高精度多物理耦合算法和百万CPU核量级的并行计算技术。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原型系统可以相对准确地模拟全球气候变化中典型气候现象和地球环境中典型气候事件的发生,获得一批匹配于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考核指标:(1)数值飞行器原型系统的全机流场数值模拟可实现60万核规模以上并行计算,复杂部件局部流场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可实现百万核规模以上并行计算,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达到30%以上,升力预测精度3%、阻力预测精度5%以内。可进行非线性结构振动与非线性流动耦合模拟,网格规模

13、达到百亿量级,并行规模达到60万核以上,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不低于30%,形成非线性气动弹性研究的完整体系,大展弦比飞机变形后升力特性预测精度5%以内,颤振速度预测精度10%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体分离系统模拟网格规模达到数十亿量级,可实现百万规模处理器核并行,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不低于30%,模拟结果与试验趋势一致。气动力和结构载荷分析考虑结构变形影响,实现反向耦合,载荷计算精度在5%。可进行十万设计变量的气动力、气动弹性、载荷和结构等多学科精细模拟优化,以万核级为基准的60万核效率达到30%以上。(2)数值地球原型系统实现对热带气候系统(包括对赤道辐合带、厄尔尼诺等)较准确的模

14、拟,以解决目前国内外耦合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虚假赤道双辐合带以及厄尔尼诺强度及周期失准的问题,提供更为准确的台风数目年际变化预估。实现在统一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框架下,以碳、氮、磷循环为重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为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水体富营养化、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等提供量化模拟结果。全球大气模式的网格分辨率小于1/4,全球海洋模式的水平网格分辨率小于1/12。性能可扩展至100万核以上,并行效率达到30%,整体模拟速度达到5模拟年/天。有效完成全球超高分辨率100年以上的数值模拟,提供更加合理的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结果并发布。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数值飞行器项

15、目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2.3 重大行业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围绕复杂电磁环境、大型流体机械节能优化设计、复杂工程与重大装备设计、海洋环境数值模拟、能源勘探等重大行业应用,研制适应于E级计算的行业共享的应用软件系统并通过典型应用进行示范验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选择以下一种重大行业应用软件系统进行研发。(1)复杂电磁环境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围绕复杂电磁环境领域重大行业应用在高性能计算电磁学及多物理等方面对E级计算的迫切需求,建立涵盖器件(

16、至纳米尺度)、平台(至数万波长)和区域(至数千平方公里)三个层次的高性能电磁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对工程应用中复杂电磁多物理现象的E级数值模拟,相对准确地预测大型舰船及编队、飞行器编队以及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支撑信息化平台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及多物理设计、预测与评估,显著提升它们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2)大型流体机械节能优化设计能力型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系统。针对压缩机、鼓风机、泵及水轮机、风力机等大型流体机械的设计优化问题,研究多重旋转坐标系下流体机械非定常流动的高效高精度基础并行算法、新型十亿亿次及百亿亿次计算系统上流体并行软件的可扩展性方法、大型流体机械多参数并行优化设计技术等;研制适合于轴流、离心及混流式多级流体机械非定常流动的能力型高性能并行应用软件;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完成10级以上大型流体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