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1302091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习题葡萄月令试题精选及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精读葡萄月令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绽开(zhn)干瘪(bi) 腌菜(yn)渣滓(zh)B.地窖(jio)铁锹(qio)嘬奶(z)富饶(ro)C.铰链(jio)慵懒(yn)缚住(f)摽紧(pio)D.堆垛(du)桦木(hu)垄沟(ln)刨坑(kn)解析:B项,“嘬”应读“zu”;C项,“摽”应读“bio”;D项,“桦”应读“hu”。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聒噪恬静毁家纾难尉然成风B.藤条腾跃一泻千里修养生息C.浇水缠绕开门揖盗苦心孤诣D.苍白剽悍始终不渝展露头角解析:A

2、项,“尉”应改为“蔚”;B项,“修”应改为“休”;D项,“展”应改为“崭”。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这样就不用你再找选题了,选题会锲

3、而不舍地跑到你的脑子里。笔者认为,无论是“任性”的上海女孩,还是“不平”的江西女孩,都是无可指责的,更不该口诛笔伐。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A.B.C.D.解析: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不合语境。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独辟蹊径:独自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心法。使用正确。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适用对象错误。应改为“源源不断”。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

4、罪状,进行声讨。使用正确。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也形容专横,独断独行。适用对象错误,应改为“举足轻重”。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使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也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B.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开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维护好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C.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D.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

5、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解析:A项,不合逻辑,“使母语日渐消退”应与“造成了用词的平庸”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开创”缺少宾语,应在“工作”后加“的新局面”。D项,句式杂糅,主动句与被动句杂糅在一起,应删掉“对”或“被”。答案:C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人的知觉,是在社会条件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之下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知觉需要由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补充。人们过去的经验所形成的暂时联系,在对当前的刺激物的分析综合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知觉的内容。没有过去的经验,

6、对客观对象的感觉。主体的经验、知识、兴趣、需要对知觉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对象的知觉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的知觉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人的知觉就不再是对自然环境被动的生理适应,。有意识的、比较持久的对客观对象的知觉,便是观察。解析:处横线前一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从正面解说人的知觉受到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影响,第四句中“没有过去的经验”笔锋一转,是从反面说的,因此可推知处应该说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的后果,即“便很难构成完整的知觉”。第五句话指出人的知觉受到主体的经验、知识、兴趣、需要的作用和影响,第六句话举例证明观点,结合处横线前

7、后的语句可推知处横线上应为“由于主观情绪状态的差异变化”。“因此”一词表示后面的内容是总结性的,由处横线前的“人的知觉就不再是对自然环境被动的生理适应”可推知处横线上应该是与之相反的内容,即“而是对社会环境的能动反映”。参考答案:便很难构成完整的知觉由于主观情绪状态的差异变化而是对社会环境的能动反映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泰山很大汪曾祺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门必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

8、,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

9、诗当然受了鲁颂门必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

10、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辞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

11、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

12、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13、)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说自己本不适合写泰山,本文却写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宏。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

14、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解析:B项,“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牵强附会。C项,“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宏”错。E项,“语言幽默活泼、嬉笑怒骂”错。答案:AD7.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解析:结合全文,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不同的文化人,不同的帝王,作者的认识变化。须注意角度不同,所写泰山的特点也不同。参考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8.“写风

15、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这句话应该是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9.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解析:“泰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比喻(暗喻)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抓住“镜子”这一比喻。“镜子”的作用是映照,那么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这篇散文是从文化角度去揭示泰山博大的内涵的。作为一面镜子,泰山也相应地“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参考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