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41212989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2讲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必修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行星地球,必 修 一,第二讲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考 点 突 破,知 识 梳 理,1宇宙的两大特征 (1)物质性:宇宙是由_、星云、_、卫星、流星体、_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_、相互绕转,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天体系统。,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恒星,行星,彗星,相互吸引,2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读图填写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名称 A_、B金星、C_、D火星、E_、F_、G_、H海王星,水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2)地球的普通性两大表现 运动特征相同:八颗行星运动具有_的运动特征。 结构特征相似:地球与_为同类行星。

2、 (3)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水星、金星、火星,连线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点拨: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24小时,致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核 心 研 析,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太 阳 系,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方法技巧】1.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照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而降低难度,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2宇宙生命探索问题的分析思路: 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运用

3、“三看法”: 一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二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三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针对训练 1,D,(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预估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解析第(1)题,月壤是由岩石破碎后形成

4、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对岩石破坏作用强烈,形成月壤,故D项正确。第(2)题,注意关键词“人类难以预估”,说明这种威胁具有偶然性,而空气太稀薄、宇宙辐射太强、引力太小,都是月球较稳定的、确定性的因素,但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具有偶然性,故C项正确。,C,知 识 梳 理,考点二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光热资源,煤、石油,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层,B_层和C_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发生在C层的是_,发生在B层的是_,其周期约为11年。,日冕,色球,光球,太阳黑子,耀斑,(3)主要影响 扰动地球上空的_,影响_。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_”现

5、象。 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_的高空大气,产生“_”现象。 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_、_等。,大气层,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两极地区,极光,地震,水旱灾害,点拨:(1)地球上的能量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三是来自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变化引起的潮汐能。 (2)在太阳大气分层中,由于位于光球层发出的可见光多,因此平时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是最里面的光球层。,核 心 研 析,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3图示法分析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6、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针对训练 2,(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云量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B62% C70%D78%,A,B,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们江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7月份时值雨季,云量较多,流域内日照时数较少,A项正确;海拔不因季节而变化,因此它不是影响日照时数季节变化的因素,B项错;夏季(6、7、8月)

7、,图们江流域下垫面(如植被、水域等)的状况基本相同,但图示6、7、8月日照时数的变化较大,说明下垫面不是该流域7月日照时数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C项错;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对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而影响昼长日照时数,图们江流域正午太阳高度7月大于2月,日照时数7月应多于2月,这与图示信息不符,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不是该流域7月出现低谷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理论上,3月份,日平均昼长约12小时,总日照时数约3112372小时;图示该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因此日照百分率应约230/37262%,B项正确。,知 识 梳 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

8、波_的变化。,考点三地球的圈层结构,传播速度,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横波,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地震波的波速变化,明显增加,完全消失,下降,(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界面:图中C为_,D为_。 圈层:图中C、D之间为_,C以上为_,D以内为_ (由E_和F_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_ (软流层以上)。,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壳,地核,外核,内核,上地幔顶部,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_:由_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 (2)B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地球表层_及其_的总称,占有_的底部、_的全部和_的上部。,点

9、拨: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连续,生物圈,生物,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核 心 研 析,如何识别地球的内外圈层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由两个界面分成的三个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的不连续面为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2 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海拔

10、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2016江苏)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针对训练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据图可知,生物圈从大气圈中吸收CO2,释放的有机物(含碳)进入土壤/沉积物中,进入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中,A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的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就一直出现,B项错误;火山活动往往释放大量气体,是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11、,C项正确;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温度影响很小,D项错误。,A,图 表 精 析,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的判读,(1)读图名 明确本图为中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单位是(亿焦耳/米2)。 (2)看整体趋势 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先递增后递减。 (3)看等值线的走向 不同等值线走向略有不同。 (4)看极值 Q地是极小值地区,P地是极大值地区。,常见太阳辐射等值线图,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图1),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图2),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图3),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值线图(图4)。这些图

12、都具备等值线一般特征,在判读方法上与其他等值线也有很大的相同性,在判读时要充分借鉴其他等值线图的判断技巧。,从图1中可知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时间上:夏半年太阳辐射多于冬半年。这说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和季节因素。 从图2中可知我国多年平均云量大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云量较少。这说明影响云量多少的因素与海陆位置、海拔高低和天气状况等有关。 从图3中可知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少,这与天气状况有关。 从图4中可知PAR值大致南高北低,青藏高原地区最高,四川盆地最低。,(2016武汉调研)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

13、2)题。,针对训练 4,(1)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AB CD (2)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A,C,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 h1 000 h),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200 h300 h)。 同理计算出、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 h200 h)、(0 h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最大的是地。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