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212088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 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

2、点 】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

3、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 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 页图 11-1 、13 页 11-2 ,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 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 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

4、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 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 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 么知道的? 学 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

5、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 0C时, V声=340 米/ 秒 25 0C时, V声=346 米/ 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 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 声速: 15 0C时, 340 米

6、 / 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 知道骨导的原理. 3.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 合能力 .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 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 骨导的原理 .

7、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 、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 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 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 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 、骨传声 . (三) 、

8、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 1)空气传导 ( 2)骨传导 2. 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 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 题写在作业本上. 2. 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 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基础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双耳效应 骨传导 空气传导 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声音的特性. 2.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

9、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 的方法 . 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 、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 6、7 音调的高低

10、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 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 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 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 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11、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 越小 .( 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 ,再轻轻吹“5”. 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12、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 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 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 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决定于发声体音色 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响度 决定于了发声体的效率音调 声音的特性 : : :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1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 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 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 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 教学方法 讨论 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

14、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 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 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 2) 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

15、里的喧哗声. 4. 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 机的隆隆声 . (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 (5) 小商贩的叫卖声. (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 声. (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 请同学们自学第25 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

16、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 效率的声强为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dB 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 _dB. 2.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dB;为了保 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dB. 3.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 请同学们阅读26 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 课本图 1.4 4 中控制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