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14789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7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分析报告}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转型及其比较研究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2006年7月,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转型:自上个世纪后20年开始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过程;特别是与市场转轨(market transition)相伴随的社会转变(social transformation)过程。 社会转型(transformation)与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一般的社会变迁:不具有文明(civilization)转折的含义。 社会转型的过程:具有文明(civilization)转折的含义。 文明:作为一套价值和运作社会生活的方式来理解。 制度框架:可以作为这套价值的外在表现来理解。 文明存在于哪

2、里: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共产主义无疑是另一种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文明, 在其鼎盛的时期, 曾经囊括了人类的三分之一的人口,现在又处在历史性的转折过程中。 对这个文明的特点、运作逻辑及其转型的研究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 社会学诞生于对资本主义文明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马克思:劳动关系或生产关系 韦伯:资本主义产生的精神条件及制度与组织特征 涂尔干:资本主义文明的整合机制及制度运作条件 转型社会学的设想与研究:一个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积累的知识领域。 一个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逻辑。,新古典社会学:Eyal ,Szelenyi and Townsley

3、, Making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 Class Formation and Elite Struggle in Post-Communist Central Europ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8 古典的大转变显然是以资本家阶级为中坚力量的,但是,在后共产主义的大转变中,却看不到资本家的力量甚至看不到资本家本身的存在。 这种观点打破了古典社会理论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必有有产阶级的存在的看法。目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研究,并开创新古典社会学。 与“古典社会学”的比较: 面对的图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vs

4、.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 前提:把资本主义概念化为只有单一的目的地 vs.资本主义的多样性 焦点:资本家先于资本主义,资本的起源或原始积累vs.为什么资本主义能够在一个没有资本家的经济体制中出现 主题: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vs.比较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一次大转变与古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 第一次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 ,Polanyi )。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 古典社会学三大传统 韦伯传统:资本主义的起源、多样性和个人在资本主义中的命运。 涂尔干传统:资本主义文明中社会整合的新机制;关注制度,但反对市场或国家万能论,认为社会团体或团结是社会效率的支点。 马克思传统:

5、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与阶级,下层的命运。 第二次大转变与古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主题的扩展 第二次大转变(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 Burawoy )。共产主义文明的诞生及其转型。 古典社会学三大传统在第次大转型中的延伸 韦伯传统 Ivan Szelenyi 涂尔干传统 David Stark 马克思传统 Michael Burawoy,二、转型比较研究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不同的转型国家,走上了不同的转型道路。对这些不同的转型道路进行比较研究是认识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型社会学知识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比较研究方案的提出:金和撒列尼更进一步将转型国

6、家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 自下建立的资本主义。主要是东亚,特别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包括越南。 自上建立的资本主义。主要是东欧,特别是俄罗斯。 由外到里建立的资本主义。主要是中欧国家,外国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前社会主义国家在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型中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在转型的时候,它们并没有趋向于一种资本主义的模式,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它们是互不相同的,甚至不同于被我们称之为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可以认为,它们正在走向新的尚未被认识的资本主义前景。因此,我们这些研究后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人,可以揭示出世界资本主义大家庭中这些新的成员。 -Lawrence Peter

7、 King and Ivan Szelenyi,2004,中国与苏东转型的根本差异在哪里? 渐进与激进的区别? 有无政治体制改革的区别? 改革与发展关系的区别? 转型比较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资本积累的模式:劳资、城乡、处理国有资产的方式 经济发展的状况与模式:成就与问题 政治变迁的路线与脉络:宪政体制与政治稳定性 基本的社会结构:主体的构成与联盟关系 社会转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转型比较研究的核心问题: 转型前旧体制因素与要达到的转型目标的新体制两种因素在转型过程中的关系及其组合模式。 如果以权力代表旧体制,以市场代表新体制,就是权力与市场的关系及其组合模式。,历史遗产对于社会转型路径的影响:

8、 金和撒列尼指出,这些国家之所以形成不同的转型模式,是与这些国家原来的历史遗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遗产特别是指原来的发展水平。 路径依赖理论:North针对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过程,提出路径依赖就是原有的制度框架可以起到约数选择并使路径被锁定。 Stark:制度(私有化)变迁受到制度遗产的约束。 上述比较研究框架的意义: 权贵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 政治资本主义:Political capitalism 转型路径的分殊: 市场化改革-是否伴随政治体制的变迁-私有化过程的逻辑与社会结构的形成。,权贵资本主义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现在的问题就是权力和市场结合到一起了,于是就出现了人

9、们所说的权贵结合的问题。在这个权贵的结合中,市场是权力在当中起作用的市场,权力是在市场当中行使的权力。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而我们在改革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家钟伟曾提出过“新双轨制”的提法,简单说就是要素市场的非市场化和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的结合。有了这种结合,就可以在要素市场中廉价获得资源然后在商品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获取暴利。 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关系的扭曲,都往往与这两个因素共同的作用分不开的,如扭曲的劳资关系,失衡的城乡关系,难以整治的官煤勾结、非正式私有化与国企改革等。 理论与实践的含义: 重新认识许多经典理论背后的一个基本假设:权力与市场的关系 更好认识

10、中国转型过程的特点及问题,断裂社会:转型比较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几个基本趋势 结构定型:定型化的四个特征 精英联盟:精英联盟的形成过程(80年代末分殊点的作用) 寡头统治:寡头与一般精英的分化,中产阶层成为掠夺的对象 赢者通吃:总体性资本与总体性精英 断裂社会: 存在主要断裂带的社会。 主要断裂带:上层与下层、贫与富、城与乡等。 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分歧和对立,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的。“仇富”与“嫌贫” 精英和民众之间的裂痕已经大大地加深。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对精英的奚落和羞辱越来越多,而精英本身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专横和霸道。当房地产商说,我们是给

11、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的时候;当北京的出租车公司所有者说,换什么样的车型是我们公司的事情与消费者无关的时候;当有知识精英说普通老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好说明我正确的时候,我们既可以体会到精英的霸道与专横,也可以体会到精英与大众的裂痕在加深。裂痕的加深会导致“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的结构形成。应当说,这是值得警惕的趋势(孙立平,2005)。 断裂社会中的上层与下层 结构:上层阶级化,下层碎片化 行动: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三、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实践社会学视角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政体和意识形态是连续性的,在改革进行20多年后的今天,居于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原来的政体和意识形态; 由于政体和意

12、识形态是连续的,许多重要的改革和转型过程是使用变通的方式实现的; 在变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始的阶段,新的体制因素往往是以非正式的方式出现并传播的; 非正式体制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发生在制度运作的过程当中。 迈向实践社会学:Toward to sociology of practice 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时候,必须对非正式因素,特别是对体制的运作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 实践社会学的双重含义 认识论意义上的:epistemological 本体论意义上的:ontological 将国家-社会关系看作什么? 实践的增量,实践社会学的面向 过程(process)、逻辑(logic)、 机制(mec

13、hanism)、技术(technique) 如何面对实践过程 Bourdieu “过程-事件分析” 实践社会学与社会转型的实践过程分析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变通与空间 面向社会转型的实践过程,四、重建社会基础秩序 1、问题的提出:可治理与不可治理状态 我们面对的问题:不可治理状态 一种矛盾的现象: 我们是一个公共服务很不到位的社会; 我们的政府是一个相当忙碌的政府。 原因不仅在于政府职能的错位,也在于治理基础的缺失。 于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是: 手忙脚乱的调控 风风火火的“打击” 无能为力的感叹 犹如松软沙滩上的跑步 从官煤勾结(干股)看不可治理状态的特征 偶然的败露 查无可查 查无可查的原因,在

14、于相关行为的无记录和监控的不可能性,尤其是商业行为 无记录的原因是基础制度的缺失(煤炭销售环节、企业财务环节、现钞管理环节) 无从规范和治理 从不可治理状态到可治理状态,2、理论探讨:制度为什么会失败? 制度的运作是以制度环境为基础的,基础秩序是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什么是基础秩序: 道德秩序 信用结构 基础制度 基础秩序的特征: 基础秩序是共享的 基础秩序是超越时空和具体制度的 基础秩序是相对稳定的 有些基础秩序是相对的 制度失败的两个原因: 由于制度设计和安排本身的问题 作为制度运行条件的基础秩序出现了问题,制度本身的缺陷可以由基础秩序来弥补: 有效运作的制度有时在自身设计和安排上是比较粗梳的

15、,甚至在实际上也做不到“没有空子可钻”的精密程度 制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是通过基础秩序来解决的 公款吃喝 派发手机 从基础秩序看中国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措施与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进行比较,发现在一些领域中,我们的反腐败措施并不比西方国家更为粗疏,相反,有的甚至更为复杂和严密。 但问题在于就是不起作用,原因就是基础秩序的缺失。 不仅反腐败的问题是如此,其实有很多有效的规则,其本身都往往是很简单的,甚至是很粗疏的。,制度本身的缺陷可以由基础秩序来弥补: 有效运作的制度有时在自身设计和安排上是比较粗梳的,甚至在实际上也做不到“没有空子可钻”的精密程度 制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

16、题,是通过基础秩序来解决的 公款吃喝 派发手机 从基础秩序看中国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措施与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进行比较,发现在一些领域中,我们的反腐败措施并不比西方国家更为粗疏,相反,有的甚至更为复杂和严密。 但问题在于就是不起作用,原因就是基础秩序的缺失。 不仅反腐败的问题是如此,其实有很多有效的规则,其本身都往往是很简单的,甚至是很粗疏的。,3、重建基础秩序与中国改革 基础秩序的缺失与中国改革 旧体制的弊端与基础秩序缺失相交织,进一步放大了旧体制的弊端(如国企); 新体制的不完善与基础秩序缺失相交织,使新体制无法有效运作; 由于基础秩序的缺失,一些体制的改革根本无法进行(如司法独立) 基础秩序重建与改革思路 着重于次级制度 基础秩序重建 以个人信用管理制度重建带动整个基础秩序的重建 在国外,以个人终生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做法,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更是如此。 个人信用制度及其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