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07859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含答案及解析)(2020年8月).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特训姓名:_ 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有原创性B.发明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必然关联C.应有六项重要发明D.重要的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2.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霍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2、( ) A.主要关注人的品行B.具有迷信色彩C.深受主流思想影响D.理念发生变化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4.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

3、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5.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反映了()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C.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

4、.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二、材料分析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

5、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

6、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8.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材料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盖中土风俗,平日视医学为末技,待医士如贱工。(英)合信医学五种(1858年)材料二:清朝末期,西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1门中国医学和16门西医学科,但将前者列为首位。一些顽固中医“既不愧不学无术,以人命为草菅,反而造谣诽谤,大有不与西医两立之势”。 民国初年,蔡元培、鲁迅等把中医学当作文化糟粕加以反对。1919年,民间成立“中医改进研究

7、会”,系统整理中医学说,吸收西医科学改进中医。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中医学校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故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实现卫生工作全面大跃进”。60年代后期,中医被称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被取消。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肯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传统中医发展的因素。 (2)阅读上述材料,以“挑战与发展”为主题,对中医的变迁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

8、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

9、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

10、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坏境大为改善。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 1918

11、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

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演变特征,并说明其演变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八纲辩证是书中贯彻辩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八纲辩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为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材料二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他把药物分成矿物药、植树药、动

13、物药。材料三 XXXX年12月17日,由北京多家中西医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出来的世界首个抗甲流中药方金花清感方,现已进入新药研发阶段,有望为全球治疗甲流提供一种全新的途径。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对410例甲流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均证实“金花清感方”是治疗甲流的一剂有效方药,与达菲效果相当。这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医学方法来评估中医药对甲流的治疗效果。甲流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就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甲型H1N1流感患者头痛咳嗽症状、缩短退烧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 (1)材料一中的“书”是指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的

14、“它”是指什么?如何评价其价值? (3)根据材料三,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医理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