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7086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组织设计}社会组织概论(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组织概论,主讲人:李飞,课程说明,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 2学分32个课时 课程开设目的: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把握社会组织精髓 为在社会组织就业/创业的同学增加理论储备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王名,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詹姆斯P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丽莎乔丹等编,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志欣,孙莉莉,杨洪刚 著,非政府组织管理:结构、功能与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组织网,导言:转型期的社会组织,如果说代议制政府是18世纪的伟大发明,而官僚政治是19世纪的伟

2、大发明,那么,可以说,那个有组织的私人自愿性活动也即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 萨拉蒙,社会组织的发展民政部2013社会服务统计公报,一、历史上的社团,多以“社会”和“会”相称 中国的“社”和“会”:祭祀性和仪式性的组织。社作为一种社神崇拜的祭祀性组织,在先秦时就出现过。到了秦汉,犹有遗存。 佛教组织:东晋之后出现的佛社、隋唐之后的佛教寺院 唐代佛教的发达, 乡村中有一些专门从事佛教活动的私社, 它不外乎进行营窟、 造像、 刻经、 念经、 燃灯、 建塔等活动。更普遍的是以经济和生活互助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私社兼行一些佛教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帮助寺院建斋, 建盂兰盆会, 帮

3、助寺院燃灯供佛, 举行印沙佛活动等。,乐山大佛(唐开元元年713年-贞元十九年803年),宋之后,以志趣相投而结会的现象更加普遍,比如:太学生有茶会、文人有诗社、文社,士大夫的闲暇生活则有怡老组织,民间有互助性的合会,也有保卫乡里的弓箭社、马社等军事性组织,此外还有秘密结社等,结社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元代的结社活动,基本上是宋代的延续。民间社、会照常举行,士人的诗社、文社相继崛起。元代的艺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书会团体书会,当时有专门替说书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文人,这些文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明代的会社内容较为丰富,各阶级成员都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相趣成群,趣味相投,结成

4、各式各样的社与会。 在这些社会中,既有文人士大夫的讲学会与诗文社,又有名目繁多的民间结社,比如秦淮妓女结成的“盒子会”,城市的游民结成的“保生社”等。,入清之后,会、社活动基本承袭明代,但就文人结社而言,由于清政府的严禁,社团活动内容极为贫乏,起不到活跃思想、丰富生活、开展社交、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与明代社团相比,清代的文人结社不仅规模小,而且政治色彩也比较淡化,结果清代的文人社团一度低沉。,到了清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以及革命运动的崛起,学人结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和反清斗争相结合。出现了各种学会,维新类学会,比如“湘学会”、“圣学会”、南学会等,革命性的秘密会社,比如复兴会、同盟会。 同时

5、还出现了一些宗教性的学术团体、农民的农会、商人的商会等。中国的结社活动,到清末再度兴盛,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新式社团。,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政治变革催化了另一波结社潮。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就出现了近700政治组织。之后,商业社团也开始迅速发展。根据现在找到的数据,在1912年仅有57家商会,但到1915年增长到1,242家。 1916年袁世凯死后,接下来的政治混乱和军阀混战暂时中断了社团发展。然而,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结社运动。在1920年到1923年间,成百上千个青年团体、学会、文学俱乐部和互助合作社等在各大城市出现,大学生和教授在结社中尤为积极。

6、,民国时期的结社活动,1920年代中期,为了获得广泛政治支持,反对共同的敌人军阀和土豪劣绅,国民党和新成立的共产党都花了大量力气组建工会和农会。到1927年两党决裂前后,中国已经建立了700个工会,拥有两百万会员,以及22,000个农会,拥有915,3093个会员。 国共分裂后,两党分别控制自己的工人和农民组织。南京政府宣称到1938年全国有33,000个基层农民组织,拥有会员34,681,000人。,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时期,大部分国土沦陷。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194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规定社团必须在政府进行登记。当年登记团体共有17,250个。 194

7、4年,登记数量达到了26,126个。日占区的社团并没有计算在内。全国的实际数据无从得知。1945年日本投降后,即开始三年半的内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期间社团数量也无法获得。,1956年后,社团事务不再由在单个的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几乎所有党政机关(如文化部、国家体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以及宣传部门)都参与社团管理,每个部门都负责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社团。 社团无需集中登记注册。这种情况一直到1989年。,改革前的中国结社,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三十多年里,政府缺乏对社团的系统统计。就目前所知,1965年大约有100个全国社团和6,000个地方性社团。改革开放之后,被文革中断的社团

8、开始恢复活动。 有人统计了16,379家社团的成立年代。显然,中国的注册社团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迅速增长。当1989年民政部承担起社团管理职责时,据估计当时共有1,600家全国性社团和200,000家地方性社团。,民政部门的统一管理,1989年出台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出台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 1998年出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1988年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2004年出台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二、社会组织概念与界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 存在的名称 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校友会、同乡会、联谊会等等 管理部门: 一般分类:,从学理上

9、说,社会组织是对政府与市场之双重失灵的一种补救,因而,结合萨拉蒙等人的成果,可将社会组织与国家、市场间之关系远近作为分类的依据。 互补关系: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个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 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无法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来提供。如,国防、教育、气象服务、道路等 政府失灵:政府提供的任何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来决定的,使公共物品对部分选民过度供给,同时对另外一部分选民供给不足,导致了政府失灵。,为什么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现象,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

10、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的配置公共物品。,为什么政府失灵? 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会产生垄断,同时也没有利润动机的激励,导致低效率。 民主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中间投票者理论,而对于中间选民之外的大量异质性群体,政府无法满足其特殊需求。,中间/位投票者理论,孙三就是中间投票者(简单多数票原则) 任何低于800元的方案,都至少会获得包括孙三、李四、周五在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支持。 任何高于800元的方案,都会遭到包括孙三,钱二和赵大在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反对。 所以800元方案最

11、可能胜出。,中国社会组织分类(王诗宗和宋程成,2013),社会组织分类,首先是社会组织与国家的关系远近,从行政化程度来看,社会组织可以清晰地分为三类:官办社会组织、民办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其中,前两类是有合乎法律的身份的,而草根组织经常没有合乎法律的身份。 其次是社会组织与市场的距离远近,分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互益性(会员制)社会组织两大类。进一步地,对于第一类组织,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服务型组织及倡导型组织两个子类;其中,服务型组织提供各类准公共产品和准私人物品,而倡导型组织则往往以传播、倡导某种理念为己任(如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三、社会组织称谓的变迁,社会组织是官方使用的最新概念,

12、之前官方正式使用的是“民间组织”这一概念,而此前基本上是以“社会团体”来称谓这种类型的组织。 1998年,国务院分别出台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的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两种形式的组织成立予以制度性规范。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对民间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该文件还正式提出了“民间组织”的官方称谓。,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试行)又正式将基金会从“社会团体”中分离出来,成为民间组织中相对独立的又一种类型。至此,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以及基金会成为相互独立的三种类型,隶属于“民间

13、组织”。 近些年,社会组织开始逐渐进入官方称谓的范围,与“民间组织”的称谓并存,并逐步过渡到“社会组织”的概念。,四、社会组织兴起的背景,经济领域:经济转轨 政治领域:政治民主化,经济领域,经济转轨 社会分化:社会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打破原先的相对平均均衡。造成了社会财富、地位、声望等新的不平等现象。(企业家阶层、农民工阶层) 不平等加剧:原先的不平等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加剧。(城乡差距、户籍制度、身份制度 ) 政府的退出,竞争机制引入,造成一些公共事业领域中的过渡市场化。(教育、医疗产业化、住房商业化)。 对市场的监管缺失导致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安全问题凸现并有蔓延趋势,显然单靠政府相关部门

14、的市场监管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稳定的基础就在于迅速建立和培育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对于市场,将在市场经济中利益受损群体的自我保护运动纳入社会体制,对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市场分配系统进行有效制约,把市场经济的发展纳入社会可控制的范围。 对于国家、政府,对基于国家权力的再分配系统进行有效的组织化监督,通过各种功能团体的利益组织化和制度化,将社会利益诉求有序地上达至再分配的决策层,形成基于社会客观要求的政策依据。,政治领域,单位体制的瓦解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管制的放松,单位体制的瓦解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体制是“单位体制”,在单位体制中,个人的各种需求都是从所在的单位中获

15、得,个体对单位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单位之外,几乎没有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合法途径。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办社会的体制逐渐瓦解,原先由单位承担的很多职能逐渐被转移到单位之外的社会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由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消失了,社会服务面临巨大的供需缺口。迫切需要社会领域中的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因此,单位制的瓦解是诱致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期的幼儿园上学难。,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会组织产生的直接基础 将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即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 将经营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即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由单一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相

16、结合,即从划桨型政府转向掌舵型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的归宿在于实现公共治理,在于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状态。,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长期扮演着“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的角色,承担着无边际的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从宏观到微观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经济、社会事务,权力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常常被忽视 ,政府的“寻租”行为,以及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浪费和低效率,都证明了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失灵”。 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管制的放松 改革前的集权主义体制。 改革以来,集权主义体制逐渐松动,在当前的体制下,尽管政府依然严格地控制着公共领域,但是不再严格控制个人的行动自由和内心世界。社会成员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行动自由,并且可以实现有限的组织结社。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允许社会成员以组织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1988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基金会管理办法 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国务院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