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1033131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定先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2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词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3荀

2、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4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当时民心所向5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

3、派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6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7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8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

4、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9“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如下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10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

5、辅相成11钱穆认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成为郡县的国家。”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A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 B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C“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D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12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

6、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1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14春秋战国时期,“士无定主”,他们以“仕”为业,靠出卖智力往来于诸侯之间,奔走于卿相之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列国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这反映出当时士

7、人A迫切建功立业B巩固分封制度C维护礼乐秩序D支持列国争霸15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他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16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二、非选择题(36分)17(24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8、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

9、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6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10、缓慢的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民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请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定先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异姓诸

11、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无法说明礼乐制度日渐受到各诸侯的冲击,故A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错误;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将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错误。2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词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大

12、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血缘继承关系,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3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C【解析】“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意思是只要善于管理,就能获得更多的收获物,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C正确。4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

13、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当时民心所向【答案】A【解析】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B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D错误。5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B政治

14、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 6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答案】A【解析】B应为军功爵制,与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分封”不符合,故排除;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本质均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C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诸侯、卿大夫等在自己封疆内进行层层分封,故排除D;由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可知“公、侯、伯、子、男”均为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故本题应选A。7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据材料“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