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296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后跟踪训练课后跟踪训练(三三)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深圳模拟)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 初年, 庙制逐步简化, 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 合祭两汉诸帝, 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解析修建皇室宗庙而不是佛教的寺庙,故 A 项错误;从广建宗庙到庙制 逐步简化,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故 B 项错误;广建宗庙的目的是显 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巩固,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外戚与宦官专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019浙江 4

2、 月选考)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 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 割,B 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 选项排除;“外朝” 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 选项排除;察举制属 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 选项排除。 答案B 3(2019山西太原调研)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 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

3、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 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解析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 2 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 C 项正确。 答案C 4(2019河南郸城模拟)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 为正统。 隋唐在修史时, 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 都归入“中国”, 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4、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 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 A 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 一的民族认同感,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 (2020山东济南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 要呈报门下省审议, 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 “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解

5、析“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端,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 A 项错 误;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 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 B 项正确;“过官”制度旨 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 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2020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 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 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6、3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 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 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 的职责是: “凡朝政阙失, 大臣百官任非其人, 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 皆得谏正”。 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解析材料“掌纠察官邪, 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 大臣百官任非

7、其人, 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反映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出现了“台谏合 一”的态势,而不是事权分明,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B 项与材料“大臣百 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不符,故 B 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 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设立,故 C 项错误。 答案D 8(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考题)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 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 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

8、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解析唐朝“三司推事”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进行会审,有效监 督司法,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故 A 项正确;“三司推事”只能有利于司法的 公平公正,但不能完全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的效果,故 B 项错误;“三司”中刑 4 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监察机关,都不具备司法权,故 C 项错误;“三 司会审”与君主干预司法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 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 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

9、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解析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 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说明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 A 项错误;科举 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考试 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 C 项错误;材料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 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2020广东揭阳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 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 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

10、官。这一变化()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解析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 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 B 项 正确。 答案B 11(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 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 5 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题

11、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 种、 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 A 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 C 项 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 强,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20

12、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 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 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 A 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 故 B 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 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宿迁中学

13、调研)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 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 6 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 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 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 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 舞弊,自宋真宗

14、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 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 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 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 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 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 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 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 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

15、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 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解析第(1)问,由材料“轨德立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汉重视 以德取人;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 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可以得出, 汉代比较注重官员的能力, 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允许自由报考”“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 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 定三级评定制度”

16、可以得出发展趋势为开放性和严密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 识加以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 课”“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 7 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上述回答,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发展趋势:开放性;严密性。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 考察机制。 14(2020山东聊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 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 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