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02213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优化训练苏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人墓碑记 5 分钟训练 (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蓼 ? 洲( li o)皦 ? 皦( ji o)溷 ? 藩( h n)抶 ? 而仆之( sh) B.赀 财( z)傫 然( l i )户牖 (y u)暴 于朝廷() C.缇 骑( t )废祠 (c)詈 骂( l )投缳 道路( hu n) D.逡 巡( q n)猝 发( c)湮 没( y n)赠谥 褒美( y) 思路解析: A项中“抶”应读“ch”;B项中“暴”应读“” ;D项中“谥”应读“sh”。 答案: C 2. 下列句子在诵读时,句读正确的一句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

2、义 B.哀斯墓之徒 / 有其石也, / 而为之记 C.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D.即 / 除逆阉废祠之址 / 以葬之 思路解析: A项应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项应为“哀斯墓之 / 徒有其石也, / 而为之记”; D项应为“即除/ 逆阉废祠之址 / 以葬之”。 答案: C 3. 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敛赀财以送其行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A. B. C. D. 思路解析: 句中“有”通“又” ,句中“赀”同“资”,句中“缙”同“搢”,句中 “曷”通“何” 。 答案: B 4. 下列句中的“之”与“

3、佯狂不知所之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久之 ,一狼径去 D.辍耕之 垄上 思路解析: D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动词,意为“往,去”。A项“之”为助词,用在主谓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之”为代词,意为“他”;C项为助词,凑足音节。 答案: D 10 分钟训练 (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阅读文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7 题。 嗟乎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 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 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 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 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 过而拜且泣者, 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 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5、素 不闻诗书之训素:平素,平常。 B.蹈 死不顾蹈:踩,踏。 C.人皆得以隶使之使:驱使,使唤。 D.斯固 百世之遇也固:的确,实在。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视五人之 死 B.列其 姓名于大堤之上其 可怪也欤 C.钩党之捕遍于 天下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缙绅而能不易 其志者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3. 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出有误的一项是() A.(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B.(吾辈)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大阉)不敢复有株治 D.待圣人之出而(大阉)投缳道路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

6、项是() A.不能容于远近 B.忠义暴于朝廷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戍卒叫,函谷举 5. 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 B.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表达对五人之死的惋惜之情。 C.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表达对五人之死的惋惜之情。 D.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 6.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7、也。 7. 简析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写作手法及其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1. 思路解析: A项“素”应译为“一向,向来”。 答案: A 2. 思路解析: D项两个“易”字,均为动词,意为“改变”。A项两个“之”字,前者为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后者为助词,意为“的”。 B项两个“其”字,前者为代词,意为“他们”; 后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意为“难道”。C项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意为“在”;后者 为介词,意为“对” 。 答案: D 3. 思路解析: B项省略的内容应为“五人”。 答案: B 4. 思路解析: B 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都是被动句:A项用“于”表示被动,C 项用“为” 表示被动, D项“

8、举”为意念被动,译为“被攻占”。 答案: B 5. 思路解析: 第一段没有描写“悲惨场面”;第二段没有表达“惋惜之情”。 答案: D 6. 思路解析: 文言翻译是考查文言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既能检测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程度和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也能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就答题的要求而言, 主要应采取以 “字 字落实”为基本标准的直译手段,对其中涉及的特殊词语和句式,应当逐一加以解决。本题 中应注意如下一些词语和句式。第(1)句“视”在这里作“比较”讲;“何如”即“如何” , 意为“怎么样” 。第( 2)句“屈”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屈身下拜”; “墓道”前省略了 介词“于” ,翻译时该句应调整为

9、“ (于) 墓道扼腕”。第( 3)句“明” 活用为动词, 意为“说 明” ; “大” 活用为名词, 意为“重大的意义” ; “有重于社稷” 的句序应调整为 “于社稷有重” ; “重”活用为名词,意为“重大作用”。 参考答案:(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 (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 的悲慨呢 ? (3)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有重大作用啊! 7. 思路解析: 本题含有两个要点:一是“主要写作手法”,这个问题不难,但容易误解为修 辞手法;二是“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10、,因为对两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对比,作用也就有 所不同,应区别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 用了对比手法。用五人的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 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再用五人之死同“高爵显位”获罪后的丑行作对比, 揭示荣耀和耻辱的结局。又假设五人庸碌而生同他们的壮烈牺牲作比较,赞扬他们的死得其 所。 30 分钟训练 (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 下列句中的“发”与例句的“发”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怒发 上冲冠 A.又有剪发 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1、思路解析: A 项与例句中的“发”均为名词,意为“头发”。B 项为动词,意为“拿出”;C 项为动词,意为“发出”; D项为动词,意为“抒发,表达”。 答案: A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B.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 草野:指乡间。 C.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 抵罪:逃避罪责。 D.傫然 在墓者也 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 思路解析: C项中“抵罪”的意思应是“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答案: C 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旌 其所为旌 旗蔽日 B.即 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C.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

12、之徒 有其石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公等遇 雨,皆以失期 思路解析: B项两个“即”字,均为副词,意为“立即,马上”。A项两个“旌”字,前者意 为“表彰”,后者意为“旗帜” ;C项两个“徒”字,前者意为“一类人”,后者意为“空” ; D项两个“遇”字,前者意为“待遇”,后者意为“遭到,遇到”。 答案: B 4.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属借代义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B.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 C.缇骑 按剑而前 D.匹夫 之有重于社稷也 思路解析: D项“匹夫”,这里指“百姓” 。A项“编伍”, “编”意为“编制” , “伍”意为“古 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的单位”;这里借代“平民”

13、。B项“缙绅”, “缙”意为“插” , “绅” 意为“大带” ;这里借代“士大夫” ;C 项“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这里借代 “明代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吏役”。 答案: D 5. 下列按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 而葬焉众不能堪,抶而仆 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 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 使之 安能屈 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 其所为 A. B. C. D. 思路解析: 句为名词用作动词,句为使动用法,句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B.颜色 不少变 C.慷慨 得志之

14、徒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 思路解析: D 项“社稷”意为“国家”。A 项“首领”古义指“头颅,脑袋”;B 项“颜色” 古义指“脸色” ;C项“慷慨”古义指“意气昂扬的样子”。 答案: D 7. 下列对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斯固百世之遇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断头置城上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蚓无爪牙之利, 筋 骨之强恐年岁之不吾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 / / B. / / / / / C. / / / / / D./ / / / 思路解析: 上述句子中,句为被动

15、句,句为省略句,句为省略句, 句为定语后置句,句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对照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1 题。 周顺昌传(节录) 顺昌好为德于乡, 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以故士民德顺昌甚。闻 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 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民情上闻。旗尉 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大呼:“囚安在 ?”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 以为天子命,东厂耶 !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 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

16、大惧。已而一鹭 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自是 缇骑不出国门矣。 五人墓碑记(节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 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 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8. 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填入周顺昌传(节录)中的横线上。 则及乃与然以 依次为、。 9. 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节录)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一句的后面。 请写出该句的内容。 (1)众益愤 应在“”的后面。 (2)众纵横殴击 应在“”的后面。 10. 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故士民德 顺昌甚德:善事,好事。 B.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