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22718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作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 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 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 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 早已为士 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 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 D 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 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

2、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给 事中职责: 参加审核, 单独发表意见, 若反对, 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 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D属于越权行为 答案D 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 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 D 项。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 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 A 项;B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 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 C 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 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

3、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 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 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 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分割地方权力, 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2 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三司的目的是分散地方权力,并非 针对地方藩王; B 项错误, 分散地方权力不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项错误, 材

4、料涉及的是削弱地方权力,与中央官员丞相无关。 4(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 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 7.97%,在宋 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 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 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代,“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 越来越高,体现了社会对“忠观念”的重视程度,而“忠观念”是指忠于帝王, 因此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5、故 A 项正确。“忠”不等于伦理 教化,本质上不能反映伦理教化逐步加强,排除 B 项;强调“忠”不等于思想 控制,排除 C 项;是官方强调“忠”,这与史官思想无关,排除 D 项。 5(2019福建福州质检)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有 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 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出身进士, 并且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 验,说明注重监察官员的素

6、质,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监察御史的出身, 不能说明科举在选官中的地位,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出身,而 不是监察机构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发展,仅仅说明监 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排除 D 项。 6(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出:“明朝是中国传 统政治之再建,然后恶化了。”下列各项史实中能佐证明朝政治“恶化”的是 ()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B内阁成为中央正式机构 C宦官开始参政 D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 然后恶化了”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明朝设立了监察机构厂卫特务机构,但造成宦官权力过大,影

7、响了 明朝的政治建设,故选 A 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 B 项;明朝 之前已经出现了宦官专政,排除 C 项;雇佣关系的出现不属于政治,且是历史 的进步,排除 D 项。 7 (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宣德八年(1433 年), 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 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石南龙州(今四 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 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

8、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地区措施不同,体现了因地制 宜,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保持西南地区稳定,A 项正确。改土归流意在加强统治,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稳定,巩固统治,而 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排除 B 项;明朝做法是加强统治而非统筹全局推进西南 社会进步,排除 C 项;明朝做法不仅仅是扼制武装增长,更重要是为了加强对 西南地区的控制,排除 D 项。 8(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 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 皇帝军机大臣 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 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9、 嘉庆、道 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五至六人 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精干高效B保密性强 C机构健全D权力稳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人数不多,说明军机处人员 4 设置上精简,办事效率高,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9(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到了雍正年间, 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廷寄的 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封函的表面通常标注“某处 某官开拆”的字样。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10、控制 C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 D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 抚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可知,廷寄是中央给地方官员的 信函,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廷寄易保密,且办事效 率高,故 A 项错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 廷寄与内阁均无决策权,故 D 项错误。 10(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 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 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

11、奏折的 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與论、官员的清贪。这说明密折制度 () A实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B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D有益于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二是 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帝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这 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B 项正确。享有密折奏事权力的官员可以监督其他官 员,而不是“互相监督”,排除 A 项;C、D 两项虽属对密折奏事的评价,但材 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11(2019湖南期末)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

12、 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 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这反映出() A当时开明的政治制度B清朝版图最终奠定 5 C稳定和谐的阶级关系D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 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可知,清朝统治者维护统一、稳定边疆的举措推动了 民族融合,增强了大一统局面下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故 D 项正确。A、B 两 项材料并未体现,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而非阶级关系,排除 C 项。 12(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1787 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 的使者为“夷

13、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 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 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华夷之辨”的观念消失 答案B 解析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等“外夷”,不能称 西藏使者为“夷使”,故 B 项正确。斥责大臣使用“夷使”一词并不能说明皇 帝对大臣思想的控制,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排除 C 项;乾隆仍 旧将俄罗斯等国家目为“外夷”,“华夷之辨”的观念并未消失,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东潮州月考)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

14、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 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 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 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 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 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 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 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 其存在的合理性,朱元璋不可能从

15、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 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 阁通过票拟、 驳正, 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 处理全国政务, 解除君主政务负担; 6 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 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 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 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 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三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 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

16、,皇帝和阁员之间难 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 训, 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 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 以待召见”, 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 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原因:宰相位高权重;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权力欲望导致的猜 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理解:君主政务繁多;统领百官的需要。 (2)特点:拥有一定的议政权;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始终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 机构)。 作用: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六部权力;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 (3)趋势:相权不断削弱以至取消;皇权不断加强。实质:封建制度走向衰 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 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