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100127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2020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答案A2(2019全国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

2、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王位继承制度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王位继承原则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以兄终弟及为主,但西周的“11代12位王”以父子相传为主,联系所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可知题干反映出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禹的儿子启结束了禅让制,开创了家天下,商周时期延续了家天下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商朝、西周王位继承在“代”方面的差异,看不出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故C项错误;西周宗法制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3(2019山西适应性考试)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

3、主管理国家的同时往往会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由材料可知,商朝的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而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则关注百姓的议论,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天命到注重人事,故选C项。西周承袭了商朝的部分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依然有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然有借助神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答案C4(2020山东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

4、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解析本题考查周人的德政理念。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体现了周人对德政的重视,这对周代统治阶级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故选C项。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题干反映的是施政理念的转变,与生产技术、社会生产力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B项;形成亲疏有别等级秩序的是分封制,并非题干中的德政思想,故排除D项。答案C5(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

5、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材料的大意是说用“孝”“悌”教导人民,用“乐”移风易俗,用“礼”治理人民。“孝悌”是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重视血缘亲情,这最早可以追溯至宗法制,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不是孝悌礼乐观念产生的制度渊源,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思想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时期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不是材料中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排除D项。答案A6(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

6、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制度。A项表述绝对化,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很容易得知,在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中,宗室都不是在拱卫而是严重威胁专制王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尽管血缘政治危害严重,但这些前车之鉴并没有杜绝皇帝对皇子的封建,这种对宗室子弟的分封现象反复重演,说明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关系导致政局的动荡不安,但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是封建体制的弊端与缺陷而非日益完善,故D项错误。答案C7(2020湖北黄冈质量检测

7、)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A强化周天子的权威B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C降低了女性的地位D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周天子的权威与其婚姻没有太大关系,A项错误;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结合所学可知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嫡长子是权力的继承者,这样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妇女的地位都比较低,C项排除;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B8(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周人必须在各地区

8、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做法()A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根据“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等可知,周朝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得以延续,故A项正确;这种做法没能有效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根据“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结合”主要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了族权,没有体现神权,D

9、项错误。答案A9(2019四川宜宾一模)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认同。根据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故C项正确。答案C10(2019四川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

10、深入宗族内部 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分封制。材料“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不相符合,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答案B0011.(2019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根据

11、“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等可知,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强调的是国君集权体制而非国家统一趋势,C项错误;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由此可知周天子权势衰微,D项错误。答案A12(2019湖北武汉起点考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将自己的

12、势力不断向边远地区推进,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也将华夏文明带到了边远地区,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各诸侯国纷纷争霸兼并,B项错误;各诸侯国疆域的拓展进一步加剧了离心倾向,C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发动兼并战争,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20华南师大附中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嫡),以长

13、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14、。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由所学知识,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第(2)问,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

15、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由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3)问,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的礼信沦丧。(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14(2020南昌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